从古到今,人类对疾病心怀恐惧,对长寿心存渴望。早在秦朝,始皇帝完成统一中国大业,天下无敌,只有死亡成为唯一的忧虑。为实现长生不老,他花巨资,派遣船队到东海寻找仙草,终于人醒梦散,惜别人间,兵马合葬。
衰老是人生的必然规律,不可抗拒,但我们可以通过努力,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比如说“60岁的人拥有30岁的心脏”,60岁的实际年龄不 可更改,但30岁的生物学年龄是可控的。近10年来,陈香美院士任职973首席科学家研究“衰老与相关老年疾病” 课题,希望解决“什么是衰老,为什么衰老,怎样延缓衰老”的课题。
目前国际研究努力寻找“衰老的生物学标志物”与“生物学年龄”之间的计算公式以评估“实 际年龄”和“生物学年龄”,如果二者不相等,就必定有某个器官的衰老加速或延缓。陈院士的团队研究发现:除了免疫系统、骨骼和神经以外,免疫系统及骨髓衰老速度也很快,40岁后每年衰老速度达到1.1%,而肾脏衰老速度接近1%。
国外研究显示,影响衰老的因素有10余种,其中包括“个体幸福感”,而幸福感包括3方面:个体对生活满意度、现状满意度和快乐感。但我们对国内4000多位风湿专科医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医生幸福感甚至低于患者。影响衰老的10余条因素对衰老的影响是综合作用的结果。延缓衰老应该兼顾机体内 外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个体的幸福感即心态,对衰老的速度有很大影响。
如何延缓衰老,要做到WHO(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3点――“身心健康,没有疾病,有社会生存价值”。研究发现,基因可以影响衰老速度,限制能量代谢及抗 氧化有助于延缓衰老;个体内环境对衰老速度也很重要,2012年《自然》和《科学》杂志都有报道,给年老大鼠换上年轻大鼠血液可以延缓衰老,说明个体内环境变化也可以影响衰老速度。
在征服疾病的努力中,我们的祖先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在西方,诸如放血、催吐、导泻、出疱等残酷疗法,成为经典治疗手段,无论何种疾病一律采纳,导致无数人死亡,其中包括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
2007年,吴孟超院士曾与肖飞博士共同提出“与疾病共生存”的理念,吴孟超院士认为,这里涉及到观念的转变,要把无法治愈的恶性疾病转化成良性,不是战胜疾病,而是要寻找出疾病发展的规律和与疾病和平共处的方式,控制住疾病的进展,将疾病带进坟墓。
沈峰教授认为这里面有两个重要意义:首先,现代医学技术发展使得患者长期“与疾病共生存”成为可能。其次,目前临床存在很多“过度治疗”现象,不但造成对患者的伤害,而且浪费医疗资源。提倡“与疾病共生存”可以更好地促进患者治疗后在病情稳定状况下带病生存,还可以有效避免病人伤害和医疗浪费。
2012年,美国FDA等4家医疗主管单位共同提出了“与疾病共生存”的倡议,与5年前中国医生的观点不谋而合。
风湿科医生对 “与疾病共生存”更有体会。很多风湿疾病比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很难被“完全治愈”,医生追求的治疗目标就是“临床缓解”或“控制疾病到最低疾病活动度”。当患者的疾病缓解到一定程度,对患者进行随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是更科学的理念。
临床上患者对疾病的态度存在2个误区:有的患者对疾病高度重视,希望通过最好的药物“完全治愈”目前医学无法治愈的疾病;有的患者对疾病毫不在乎,在关节、肾脏症状未完全缓解情况下自行停止治疗,导致病情反复发作;大部分患者对疾病态度介于2者之间。他认为应该对患者推广“与疾病共生存”的理念,正确对待风湿病等慢性疾病,倡导科学治疗、规范治疗,最终达到“与疾病共生存”。
陈香美院士非常赞同“与疾病共生存”的理念,认为除了医生以外,更应该向患者推广这个理念。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提高依从性,更好地配合医生治疗。比如肾脏疾病中除了急性肾炎、特定原因导致的肾损害以外,大多是慢性疾病,疾病呈慢性进展过程,内科医生的目标是使患者能和正常人一样带病自然衰老。
另一方面,避免过度治疗,避免患者出现心理疾病。比如一个幼儿在儿童期出现血尿,在及时干预后可以获得良好预后,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如果父母对此过分焦虑、跑遍全国求医,会极大地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孩子“心理残疾”。
目前中国公众的基本医学科普知识普遍比较欠缺,导致患者对慢性疾病防治认识不足、医患关系紧张等。卫生部陈竺部长曾在某次答记者问时深情地提出,希望广大农村朋友能够了解更多疾病知识,更爱护自己的器官。陈院士呼吁应该把“与疾病共生存”的理念像疾病科普知识一样向医生、患者、家属共同推广,帮助患者更好地认识疾病、应对疾病、获得健康。肾病医生有信心,使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能够和正常人一样自然衰老死亡。相比外科医生手术后立竿见影,也许这就是内科医生最大的成功。
吴孟超院士表示:医学的进步需要不断地探索,要研究里面的内涵,就是“上帝粒子”,一步一步向前进。会议讲了医学发展的历程,从认识疾病、科学评估,到诊断治疗,在不断改进,使病人越来越健康,生命更延长,这其中的每一个研究思路和所带来的进步,就是上帝粒子。关键在于,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态度和思路,不断地探索,为病人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