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镜下前、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康复程序,目前尚不能完全统一,骨隧道定位方式、移植物、固定方式、固定材料以及患者的条件、医疗机构的条件等不同,康复程序也不同。
以下是我们目前使用的康复方案,方案简洁,供广大患者参考。我们认为过于复杂的方案,可执行度差,难以坚持,对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的患者来说,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屈曲角度。当然,对于个别患者,情况可能仍存在差异,具体方案仍以手术医生的嘱咐为准!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
1、拐杖及支具使用时间:术后转盘可调节式支具固定2-3个月,8周后除行走时,其余时间可去除支具;扶拐需6-8周。
2、负重要求:术后患肢即可部分负重,扶双拐下地,8周完全负重。半年内禁止深蹲。
3、踝泵训练:踝泵训练对于促进静脉回流,减少血栓形成风险,很有价值,麻醉清醒后即刻练习,次数不限,力所能及下,多多益善。具体方法为:主动屈伸踝关节,最大角度地勾脚尖(向上勾脚,让脚尖朝向自己)之后再向下踩(让脚尖向下),在最大角度上维持3秒左右,并环绕运动踝关节。
4、膝关节屈曲功能锻炼:屈曲锻炼从术后2-7天开始,推荐“坐位抵墙法”,具体为:坐在椅子上,患足抵墙,前移椅子,患足保持抵墙状态,达到屈曲膝关节目的。关节屈曲达100°以后,用“双手抱腿法”,具体为:自己双手抱住小腿向后压。1周达90°,2周达120°,以后维持120°,8周后过120°,12周以后逐渐达正常屈曲度!练习每日3次,每次10~15分钟,练习后冰敷10~15分钟,支具调回0°位。
临床实践中,一些患者存在误区,认为屈曲活动度越灵活越好,很多人用“晃腿”的办法,前后左右晃动膝关节,这是非常有害的,容易造成韧带的松弛。其实,对于韧带愈合来说,固定肯定最好,但是过长时间的固定对于关节活动影响太大,所以,早期功能锻炼的目的就是找到一个折衷的平衡点,既减少对韧带愈合的干扰,又避免关节的僵硬。
注:(1)由于我个人目前重建ACL时,大部分使用的都是解剖重建法,还有很多医生在使用原来的过顶法定位。如果是过顶法定位股骨隧道的话,建议康复进程慢些,具体由您的手术医师决定。
(2)如果同时行半月板缝合,屈曲进度要慢些,具体根据半月板裂口的大小、缝合材料及稳定性等决定,请征求手术医师的意见。
5、股四头肌力量训练:8周内支具保护下行直腿抬高训练,方法为尽力屈曲踝关节,膝关节尽力伸直,下肢抬离床面30cm左右,坚持到疲劳为止,循序渐进,逐日增加。锻炼分卧位和坐位,建议70%左右的动作在坐位,30%左右的动作卧位做。8周后练习时去除支具练习,如能一次坚持一段时间(5分钟左右),可进行负荷直腿抬高训练。10~12周后可根据个体力量逐步进行蹲马步训练。3月后逐步进行N绳肌力训练。
6、门诊复查时间:术后10~14天拆线,3周、8周、12周、半年、1-2年门诊复查。若有特殊病情变化,随时门诊检查。
7、工作及运动恢复:根据工作性质及强度,术后恢复工作时间不同。一般来说,简单的办公室工作,术后4周去拐后即可。出差等强度大一些的活动,建议术后3个月以上。术后6月,在经过以上严格的康复训练基础上,再进行4~6周的各种运动的适应性训练后,逐步恢复慢跑、骑自行车等运动。一般来说,1年后肌肉力量及各种协调能力才能逐渐恢复,球类运动多数需要1年以上时间才能进行。
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
就目前的技术手段,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的效果还无法达到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程度。主要原因是后交叉韧带处于后方,生理状态下即承受巨大的应力。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或多或少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后向松弛,这是当今的技术难题,尚无有效的办法彻底解决。因此,多数文献都主张,对于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的进程必须适当延长,以减少对韧带的张应力。
1、拐杖及支具使用时间:术后转盘式支具固定3个月,8周后除行走时,其余时间可去除支具;扶拐需10周。
2、负重要求:术后4周患肢不负重,可以扶双拐下地;6周开始部分负重,8周完全负重。半年内禁止深蹲。
3、膝关节屈曲功能锻炼:屈曲锻炼从术后1周开始锻炼,锻炼方法同上。要求4周达90°,8周达110°,8周后过120°,12周以后逐渐达正常屈曲度!练习每日3次,每次10~15分钟,练习后冰敷10~15分钟,支具调回原度数。
4、伸直度数训练:术后支具固定在屈曲20°位,6周内膝关节不练习过伸,6周开始练习伸直,8周伸直到0°,10周完全伸直。
5、股四头肌力量训练,方法同上。
6、术后10~14天拆线,3周、8周、12周、半年、2年门诊复查。若有特殊病情变化,随时门诊检查。
7、工作及运动恢复:相对于前交叉韧带来说,后交叉韧带的强度更大,为减少其受牵张力、韧带蠕变等导致松弛的因素,建议较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晚1-2月进行各项活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