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窄性心包炎是一进行性恶化疾病,缩窄性心包炎目前确切的病因有结核性和化脓性,而部分病人的病因不清,或称为非特异性心包炎。心包炎经数月至数年的进展,其脏、壁两层可因纤维素性渗出物的沉积、纤维组织的增殖而增厚和黏连,心包腔闭塞,使心室舒张期充盈受限,导致右心房的压力和左、右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升高;心脏收缩期排血量减少,使病人处于高血容量及低心排血量状态,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
缩窄性心包炎的临床诊断不难,根据病人就诊时的症状和体征,如心悸、气急、胸闷,疲乏无力,颈静脉充盈或怒张,奇脉,心脏搏动弱、心音弱,无心脏瓣膜病的杂音,肝肿大、腹水和不相称的下肢水肿,一般可以作出心包炎的临床诊断,再根据心电图、X线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即可明确诊断。在我们的实践中,部分病人早期没有得到明确的诊断,或者误诊为胸腔积液、肝硬化腹水、肾功能不全。所以我们仍然需要强调对该病的认识。
手术剥离缩窄心包是唯一有效的方法,因此缩窄性心包炎的诊断一经明确,即应采取外科手术治疗。本组2000年前15例为左侧前外侧第四肋间切口,该切口,对左室、左房室沟及肺动脉根部有良好的显露,该处心包剥离较彻底,但对右房室面及腔静脉开口剥离困难,因此对该处心包增厚缩窄者,手术效果受到影响。理论上心包剥离范围要求切除两侧至膈神经后、上至主、肺动脉心包反折处、下至心包膈面增厚心包,并完全松解左右房室沟及上下腔静脉开口的缩窄环。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基本上能达到上述心包剥离要求。我们2000年后全部改为胸骨正中切口。
术中对心肌病变轻、粘连松者,心包切除范围适当扩大。对有心肌萎缩变性严重、心肌功能差,心包剥离要注意适度。对心包钙化严重与心肌粘连紧密剥离困难者,可以残留部分心包。尤其在上下腔静脉、肺动脉入口处形成缩窄环者,对缩窄环剥离要谨慎,因此处心肌组织薄弱,剥离时容易造成心肌撕裂,出现大出血。本组4例病人分别在右房、右室流出道剥离破裂出血,均以周围心包缝合修补破裂口成功。
术中对中心静脉压的测定非常重要。若术中上、下腔静脉压下降满意,可说明心包切除松解范围已适合,反之需继续扩大心包剥脱范围,以中心静脉压12~14 cmH2O为准。如中心静脉压不再随心包的切除范围扩大而继续下降,则应考虑心肌萎缩变性严重,心肌功能差,要停止心包剥离。同时术中与麻醉医师良好配合,合理应用正性肌力药物及利尿剂。
本组及国内资料均提示,本病术前静脉压升高阳性率几乎达100%,故静脉压升高可作为本病诊断及疗效观察的重要指标之一。国外资料显示:绝大多数病人术后症状明显缓解,术后即刻测压显示左房室压立即正常,右房室压好转但仍不正常或无立刻改变,然而几天后中心静脉压(CVP)开始下降,且常在4周内降至正常。本组入院时静脉压均有升高,平均值为(28.9±6.3)cmH2O,术后平均下降(7.4±7.9)cmH2O,出院时下降(12.5±10.3)cmH2O,24例(26.7%)完全正常,症状均明显缓解,而脉压在术后均恢复正常。作者体会,术前静脉压越高术后下降越明显,则疗效越好;脉压比静脉压更早恢复正常;心包剥除范围足够,而静脉压下降不明显提示心功能差,应注意抗心衰治疗;术中静脉压先下降后又明显回升且出现其它心衰表现,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免病人出现生命危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