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48岁,系“阵发性心悸7年,加重2天伴头晕、乏力”于2010年12月05日16:05入院。有高血压病史约5年,最高血压150/90mmHg,不规则服药。入院查体:BP140/86mmHg,神清,精神一般,肝颈静脉返流征(-),口唇无紫绀,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簦穆78次/分,律不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腹部(-),双下肢无浮肿。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常规、粪便常规、生化、止凝血等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示:II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交界性逸搏。外院动态心电图:间歇性II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交界性逸搏;间歇性III度房室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结论:正常范围多普勒心动图。入院诊断:心律失常 间歇性III度 高血压病。具备永久性心脏起搏指征(I类, B级),遂于2010年12月8日行DDD永久性起搏器术,植入圣尤达1646T/58cm、 1642T/52cm电极,测参数如下:心室阈值:0.4v;阻抗V:600欧姆,R波:16.0mv;A:460欧姆;P波:2.2mv;心房阈值0.4v,术后1周无特殊不适。复查心电图示:起搏器感知及起搏功能正常,拆线出院。出院后第二天,休息时突然出现心悸,伴有剑突下搏动感,无胸闷,无胸痛,再次入院。入院查体:BP125/90mmHg, HR90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剑突下可扪及搏动,腹部无压痛反跳痛,双下肢无浮肿。心电图示:窦性心律,I度房室传导阻滞,起搏器感知功能失灵。急诊导管室透视见起搏器心室电极头端位于心影下约5cm。考虑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无急诊手术指征,遂关闭起搏器,住院准备手术。心脏超声检查未见心包积液。其余各项常规及生化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于12月23日在外科手术室,心外科医生保驾、超声监护的情况下成功拔除原心室电极,植入TENDRIL ST 1888TC/58cm主动螺旋电极至右室流入道部,测参数如下:阈值:0.7v;阻抗:1120欧姆,R波:17.0mv。术中、术后床边心脏超声检查未见心包积液。术后常规预防感染治疗,术后恢复良好,无不适。复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起搏心律,起搏器感知功能正常。其余各项检查结果正常,拆线出院。
2、讨论:
目前国内每年植入各类起搏器约20,000台,并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起搏器植入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约为3-7%。起搏器植入所致的心脏穿孔是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多发生在术中,亦可在术后数天甚或数年,发生率约1%-2%。如果未能及时诊断和处理,会有致命危险,因此应给予重视。大多数心脏穿孔与电极导线的操作有关,因此,心脏穿孔多出现在术中或术后早期。该患者术中并没有明显的电极导线穿孔的迹象(在术中测试起搏器的感知和起搏功能均正常,X线影像亦无明显异常),而在出院后第二天发生了心脏穿孔,但未出现心包填塞,实属少见。由于该患者未作胸部CT检查,电极导线是否穿透膈肌不得而知。考虑心脏穿孔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可能:1)、右室壁厚度约3~4mm,且右室心尖部的心室壁最薄,是最容易发生心脏穿孔的部位。2)、双极电极导线直径较粗、质地偏硬,易致心脏穿孔。3)、该患者心室电极导线在上腔静脉处有一段迂曲,迂曲段在重力作用下缓慢下移,张力传导至电极头端,而易致心脏穿孔。4)、翼状电极导线头端嵌入心室肌层,随着心脏的舒缩,倒叉在心肌的作用下逐渐前进,最终可能穿透心室壁。
心脏起搏电极导线引起心脏穿孔是少见但具潜在危险的并发症,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当起搏阈值增加、感知不良或心脏X线影像显示起搏电极导线穿出心外膜缘3mm以上均要考虑心脏穿孔。诊断可以根据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超和胸部CT等检查。对于早期发生的心脏穿孔,可在超声引导下、在心外科支持下,经静脉途径拔出起搏电极导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