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透析:让患者自我管理疾病
近年来,随着疾病模式的改变,慢性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罪魁祸首。世卫组织官员曾表示,如果不采取措施,在未来十年中,全球将有3.88亿人死于慢性病,其中中国人将会有8000万,在此期间,仅心脏病、中风和糖尿病就将给中国带来至少55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由此看来,加强对慢性病的防控势在必行。多年从事腹膜透析治疗技术研究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肾内科主任汪涛认为,在国家投入有限的条件下,我们应该积极探索简便、廉价、有效的防治技术,同时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识,让他们参与到慢性病的防治中来,成为疾病的自我管理者,这样既可以有效抵御慢性病,提高我国人民整体健康素质,还能摆脱完全依赖医生的被动状况,节省医疗资源。汪涛执着研究腹膜透析技术的经历或许可以带给我们一些思索,人们要求国家增加医疗投入无可厚非,但是就我国的国情,一切由国家大包大揽是无法实现的,如果我们能够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为老百姓提供一些实用、安全、有效、廉价的治疗技术,无疑是一件幸事。
我国慢性肾病治疗形势严峻
近年来,随着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慢性肾病患者快速增加。据统计,我国40岁以上人群慢性肾病患病率达到了10%,全国需要透析治疗的肾病患者可能有100多万,然而进行维持性治疗的只有10万人左右。“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慢性肾病的治疗率还很低。”汪涛说,在日本,慢性肾病患者的透析治疗率是1800/100万,我国台湾地区是2000/100万,香港地区是1400~1600/100万。如果按照日本的水平,到了2010年,仅我国城镇需要进行透析治疗的慢性肾病患者就达100多万。
随着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村合作医疗的逐步推行,我国慢性肾病的透析治疗率在上升,这是可喜现象。但是汪涛指出,我们不能忽视,慢性肾病患者人群依然在扩大,而且传统的血液透析费用很高,一个患者如果进行维持性治疗,每年需10万元左右的费用,绝大多数家庭根本无法承受。这就意味着每年都会有很多慢性肾病患者因为负担不起而死亡。
腹膜透析在曲折中发展
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是现在慢性肾病患者常用的两种透析方式。它是利用腹膜做半透膜,通过腹透管向腹腔注入腹透液,通过弥散原理清除毒素,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通过渗透原理以达到超滤脱水,替代肾脏的排泄功能。汪涛说,腹膜透析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它在国外已经有了40多年的发展历史,并且在20世纪70年代曾经一度占整个透析人群的40%左右。在我国开展相关研究也比较早。上个世纪60年代,我国著名的肾脏病学专家、腹膜透析治疗的奠基人叶任高教授就开始从事腹膜透析研究。然而不久,“文革”爆发,腹膜透析研究被迫停止。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腹膜透析发展较快,在国外患者已经可以在家里进行自我治疗,我国只能在医院做治疗。当时,腹膜透析技术还不成熟,透析液质量不过关,患者经常出现感染。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外的血液透析机进入中国市场,各大医院纷纷大量购入血液透析机,创办血透中心。因为血液透析使用的是机器,效益高,而腹膜透析使用的是透析液,效益低,致使腹膜透析备受冷落。上世纪90年代,百特公司(一家跨国医疗用品公司)将腹膜透析液大量引入中国市场,透析液质量有了保证,降低了患者的感染率,在一些地方,患者已经可以回家进行自我治疗,我国的腹膜透析市场回暖,但是依然不能和血透相比。
“腹膜透析在我国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前期自身技术不过关、血透的挤压、人们对腹膜透析的认知程度不够、相关技术人员匮乏等等。当然这和国际上对于腹膜透析的认识存在很多困惑也有一定关系。”汪涛说。
转变模式让患者管理疾病
尽管腹膜透析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向前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是缓慢的,以至于其优势和特点根本没有真正的发挥出来。然而从2002年开始,腹膜透析在中国呈现出了加速发展的态势。
汪涛说,慢性肾病是治不好的,我们的治疗目的不是治愈这个疾病,而是不让病情发展并能正常工作和生活,所以我们把原来的急性病诊疗模式转为慢性病管理模式,对患者本人进行培训,让他们在家里自行治疗,做疾病的自我管理者。再一个就是加强对患者的饮食指导,避免医源性改变。以前患者进行腹膜透析治疗后吃得多、喝得多,但是时间一长,患者的肾功能逐渐下降,全身因脱水减少而出现浮肿,由于长时间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致使人们开始怀疑腹膜透析的可靠性。其实只要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正常饮食,这种医源性改变完全可以避免。
经过改革,腹膜透析的优势被很好地释放出来。和传统的血透相比,腹膜透析方便、简单,在家里即可进行;治疗持续,状态稳定,对身体的伤害较小;可以提高患者的疾病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更重要的是降低了费用,进行腹膜透析的患者每年花费在6万~6.5万元,这对于提高慢性肾病患者的治疗率很有意义。“这次改革是成功的,现在全国进行腹膜透析的患者达到了16000~17000人,目前仅在北医三院进行腹膜透析的患者就达400人。”汪涛说。
腹膜透析亟待政策支持
腹膜透析渐入人心,汪涛自然信心满怀,然而他也表示了自己的担忧。现在很多国家都在大力促进腹膜透析的发展,但是我们国家却缺少实际行动。透析液国产很少,而且质量一直成问题,目前各大医院使用的透析液几乎都是国外大的医疗用品公司的产品;透析液是药品而非器械,效益低,很多医院不愿投入;此外,让腹膜透析真正成为家庭治疗方式的关键一环是对患者进行培训,这需要医院投入比较多的人力,由于投入上的不足,目前的培训情况不容乐观。“希望国家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让腹膜透析为更多的慢性肾病患者造福。”汪涛呼吁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