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目前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最新统计我国有近2亿高血压患者,但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少之又少,这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高血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诸多错误观念是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天气转冷,相当多的高血压患者血压会明显升高,可能引发严重的心脑血管并发症,因此对这些常见错误观念应予以重视并纠正。
这些错误观念主要有:
1、不愿意进行降压治疗,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其原因主要是对高血压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或以为无明显症状而不需要服药,还有一部分病人是害怕一旦服用降压药物就需要终生服药。事实上,绝大多数高血压的病人没有特殊症状,往往在发生中风、心梗等严重并发症后才出现症状,但此时治疗为时已晚,因此一旦诊断高血压,就需终身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和/或药物治疗。
2、过分强调调整生活方式的作用,不愿意服药。 部分病人虽然认识到高血压的危险性,愿意进行降压治疗,但只调整生活方式,不愿意使用降压药物,以为芹菜、山楂等食疗就可完全降压。事实上,只有极少数初发性高血压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血压可短暂恢复正常,绝大多数高血压均需药物治疗,因此,对于大多数高血压,诊断后均应给予药物治疗;对于初发的轻度高血压患者,经1月左右的生活方式调整,如血压不能恢复正常,亦应开始药物治疗。
3、仅仅重视药物治疗,忽视生活方式的调整 。一部分病人一边吃着降压药,一边继续抽烟、大量饮酒及大吃大喝,血压往往降不下来。其实生活方式的调整是高血压的治疗的基础,在高血压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措施包括包括减轻体重、合理膳食(低盐低脂高纤维饮食)、增加体力活动、减轻精神压力、戒烟等,研究证实,每降低10kg体重可降压约5-20mmHg,限盐可降压2-8mmHg,锻炼可降低4-9mmHg。为便于掌握,可记住一句话:少吃盐,多运动,好心情,不烟酒。
4、以为西药副作用大,过分依赖中药。相当多的病人服用脉君安、珍菊降压片等中药制剂,实际上这些药物的有效成分仍是西药制剂,对一些轻症高血压可能有一定效果,但对多数高血压往往效果差,且针对脏器的保护作用弱。事实上,现在的西药降压药大多数安全性良好,毒副作用有限,在医生的指导下可长期、安全服用。
5、有症状就服药,无症状就停药 。一部分病人在血压控制后就停药或者有症状才间断吃药,实际上,罹患高血压的病人一般需要终身服药,间断服药血压波动较大,反而容易发生中风等严重并发症。所以,高血压病人应长期服用降压药,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部分病人要求控制的更低。
6、降压药物服用一段时间后换药。部分病人以为降压药物服用一段时间后需换药,其实不然,主要根据血压情况,只要血压控制良好,就可继续原来的治疗,当然,选用药物是否合理也很关键,一般应该选用长效的降压药,以使血压控制的比较平稳。
7、对自己要求随意,吃这顿忘那顿。不少人因为工作忙,应酬多,常常忘记服药,久而久之,习以为常。直到心脑肾眼等出现并发症时才发现问题严重,这是非常要不得的恶习。
8、人云亦云,没有主见。有的病人患病后,不重视专科医生的建议,嫌麻烦,怕费事,对医生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反而听信周围亲朋好友或其他患者的观点,除不知有同症不同病、同病不同治、因人而异、因时而变、事各不同的道理,往往自误。
9、只知道治疗,不重视监测。据统计,我国有1/3的已经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没能控制血压达标,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没有理解降压治疗的目标值――达标的重要性。要明白,控制、减轻血压对身体造成危害才是最终目的,而降压达标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条件,改变生活方式和用药是手段,这个手段是否有效就要靠监测才能了解,所以说定期监测血压水平和各项生化、脏器功能的指标,对于评价疗效、调整疗法至关重要。
10、被动治疗,忽视学习。对于每一个高血压患者来说,疾病本身就是一个课题,疾病在不同个体的表现不尽相同。不断学习高血压的相关医学知识,体会其在本人身体上的感受和特点加以总结并经常同主治的医生进行探讨,会给医生的判断、治疗计划提供有益的帮助,同时也使自己战胜疾病的信心大为提升,特别对于已经退休的老年患者尤为重要。但是不能钻牛角尖。
总之,高血压患者了解科学合理的降压治疗理念,是提高高血压控制水平、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的重要因素,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