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用机制
华法林(coumadin)通过抑制肝脏环氧化还原酶,使无活性的氧化型(环氧化物型)维生素K无法还原为有活性的还原型(氢醌型)维生素K,阻止维生素K的循环应用,干扰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Ⅱ、Ⅶ、Ⅸ、X的羧化,使这些凝血因子无法活化,仅停留在前体阶段(有抗原,无活性),而达到抗凝的目的。
二、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
华法林口服生物利用度好,起效和作用时间可以预测,在健康个体,口服90分钟后血浓度达到高峰。消旋体的华法林半衰期为36―42小时,在血浆中主要与白蛋白结合。 胎儿血药浓度接近母体值,但人乳汁中未发现有华法林存在。
华法林几乎完全通过代谢清除,代谢产物具有微弱的抗凝作用。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很少进入胆汁,只有极少量的华法林以原型从尿排出,因此肾功能不全的病人不必调整华法林的剂量。 华法林的剂量反应关系变异很大,受许多因素影响,因此需要严密监测。 抗凝作用一般发生在给药后24小时以内,但抗凝作用的峰值可能延长至72―96小时,因此华法林不宜单独用于急性抗栓的情况。 急性抗栓应首先使用肝素或者低分子肝素,两者交叉至少4日后才可停用肝素类(维持INR于治疗范围两日以上),以便停肝素后华法林能达到有效抗栓水平。
三、华法林的监测
使用华法林必须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来调整用药剂量。INR=PTRISI,其中ISI为国际敏感指数,代表凝血活酶的促凝活性(敏感性);PTR为受试者PT与正常血浆PT的比值。 华法林的抗栓作用有赖于凝血酶原(Ⅱ)的下降,其半衰期约为72小时。由于因子Ⅶ和蛋白C的半衰期短(6―8小时),应用华法林后,因子Ⅶ和蛋白C的水平很快下降,用药后早期测定的PT(INR)主要反映血浆因子Ⅶ的水平,此时的INR不能反映体内真实的抗栓水平。换言之,即便INR达到目标范围,由于因子Ⅱ的水平尚未降低到有效水平,此时华法林的抗栓效果还未达标。
(一)、华法林的用药和剂量调整
中国人华法林的初始剂量建议为3mg;大于75岁的老年人和出血的高危患者应从2mg开始,每天一次口服,目标INR依病情而定,一般为2.O一3.0。不推荐使用初始冲击量,否则可使起抗凝作用的蛋白C活性迅速明显下降,造成一过性高凝状态,甚至导致血栓合并症。 用药前常规测定INR,第3天必须测定INR,如果此时INR在1.5以下,应该增加0.5mg/d;如果INR在1.5以上,可以暂时不增加剂量,等待7天后INR测定的结果;如果INR与基础水平比较变化不大,可以增加1mg/d。我们的观察证明,起始剂量2mg过小,会增加达标需要的时间和增加测定INR的次数。根据INR值确定下次服用华法林的剂量,第1周至少查3次INR,1周后改为每周1次,直到第4周。INR达到目标值并稳定后(连续两次在治疗的目标范围),每4周查一次INR。
如遇INR过高或过低,或由于某种原因改变了华法林的剂量,应根据INR值和剂量调整情况确定下次观察INR的时间。剂量调整应依据INR值,每次增减的量为O.5―1mg/d。每次调整剂量之前,应仔细寻找INR发生变化的原因,并且应该参考先前一段时间测定的INR数值。如果以往INR一直很稳定,偶尔出现INR增高的情况,只要INR不超过3.5~4.0,可以暂时不调整剂量,3―7天后再查INR。INR测定也不宜过勤。
许多因素,包括旅行、膳食、环境、身体状况、患其他疾病和用药,都会使INR发生变化。当有影响用药反应的因素存在时,如感冒病人服用阿司匹林,因故停用药物或者服药不规则时,应额外多做几次INR,以便及时调整药物剂量,维持INR在治疗的目标范围以内。
(二)、影响INR的部分因素
某些药物可通过抑制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合成、增加代谢清除和干扰其他止血途径影响华法林的药代动力学。食物中维生素K摄人和吸收的波动影响华法林的疗效。肝功能不全使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合成障碍,对华法林的反应增强。高代谢状态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增加凝血因子的代谢,增强华法林的疗效。 维生素K能够拮抗华法林的抗凝药效,从而降低抗凝作用。为了维持华法林稳定的抗凝强度,病人有必要保持饮食的相对平衡,尤其是保持富含维生素K的绿色蔬菜的摄入量相对平衡。 1.疾病因素疾病等内源性因素直接导致血液的高凝或低凝状态,进而与华法林产生可能的拮抗或协同性作用。表l列出了增强和减弱华法林抗凝作用的部分疾病。前者需考虑减少华法林剂量,后者需考虑增加华法林剂量
(三)对出血不良反应的预防应做到:
1、仔细询问病史,全面查体和进行相应的物理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寻找和注意引起出血的高危因素;
2、按要求监测INR,根据INR调整用药剂量;
3、加强对医务人员用药和监测知识的培训,加强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和服务水平,登记和定期随访每一个服药治疗的病人,抗栓治疗最好在抗栓的专业门诊,由专门的医生统一治疗、管理和随访病人;
4、为病人提供有关用药和监测的手册,提供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初步处理意见和病人与负责医生的通讯联系。
5、加强对病人及其家属的宣传教育,提高病人用药的依从性,避免服错药、误服和漏服;
6、详细告知病人用药的注意事项,在饮食或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生病、服药或停用某种药物、旅行、出现意外伤害等情况下,应及时通知或咨询负责医生,并遵医嘱及时就诊和安排诊治;
7、教育病人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外伤和其他引起出血的因素,如剃须引起的皮肤切口;
8、如出现严重的出血并发症或者出血不易止住,应及时与自己的医生联系或者到医院及时就诊。 在血栓高危病人,应综合评估服药后获益(减少栓塞)和风险(严重出血)的比例,应当清楚的是,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脑出血除外)的重要性并不相同,轻、中度出血对病人造成的伤害总体上应小于血栓栓塞。 并不是所有出血都应减少华法林的剂量或者停用,停用的时间应该权衡获益和风险。
四、长期口服抗凝药物病人的手术
如病人遇择期或急诊手术,应尽可能在手术时将INR降至1.0~1.5水平。 Dearon等发现,停用华法林至INR为1.5约需要4天,恢复用药3天后INR可达到2.0。如果在术前4天停用抗凝药物,术后当日恢复,那么围术期将至少有4天为血栓高风险期。 手术前有4种处理方法可供选择:第一,术前停华法林4―5日,术后恢复,并加用低剂量肝素(5000U皮下注射);第二,术前停华法林4―5日,代之以术前使用低剂量肝素5000U皮下注射或预防剂量的低分子肝素,术后使用低剂量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第三,术前停华法林4―5日,代之以全剂量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如为静脉肝素,则于术前5小时停用;第四,术前4―5日开始降低华法林剂量至INR 1.3―1.5,术后恢复华法林,并可辅以低剂量肝素。
如何处理术前后的抗凝问题主要依据病人发生血栓栓塞的危险性。慢性房颤病人血栓栓塞的风险较低,术前停用一段时间的华法林可以接受;如果是机械瓣换瓣的病人,又合并房颤,病人是不允许出现抗凝的“真空”状态的,必须辅以低分子肝素(肝素)。 在机械瓣换瓣病人择期非心脏手术时,华法林于术前5日停止应用,用低分子肝素至手术当日的凌晨,手术日晚开始恢复应用低分子肝素,同时口服华法林,达到目标INR后,停用低分子肝素。 正在接受华法林治疗的患者急诊手术麻醉争议很大,有人报告了950例正在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的患者,区域阻滞达1000人次,结果未发生问题;Wu报道180例正在口服抗凝药物的患者,接受硬膜外或腰麻,同样没有发生任何并发症,但多数学者持保留态度,因一旦发生后果将对患者非常不利。
预期麻醉和手术的病人,可以考虑给予华法林拮抗剂维生素K1静脉注射。维生素K1静脉用药后,凝血酶原时间或INR在6~8小时内明显下降,直到12―24小时才可得到纠正,因此麻醉前霈再次监测INR或凝血酶原时间。在使用维生素K1拮抗华法林作用的同时,血栓高群患者应当配合应用低分子肝素。 除非椎管内麻醉对某一患者较全麻确有无可争议的明显优点,否则为安全起见,应尽量避免医源性椎管内出血的可能性,选用全麻。 手术后恢复华法林用药时,应同时加用低剂量静脉或皮下肝素至少4―5天,因为华法林口服后需经3~7天才出现抗凝作用,通过监测INR,调整好口服抗凝药的剂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