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颈椎病?
所谓颈椎病是指因颈椎间盘本身退变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引起的各种症状和(或)体征,称之为颈椎病。颈椎是脊柱中体积最小,但灵活性最大、活动频率最高的节段。因此,自出生后,随着人体的发育、生长和成熟,并不断的承受各种负荷、劳损,甚至外伤而逐渐出现退行性变。
1、 颈椎病的常见病因
1)慢性劳损、外伤;
2)不良的睡眠体位如高枕;
3)工作姿势不当:长期处于坐位,尤其是低头工作,造成颈后部肌肉韧带组织的劳损。另外屈颈情况下,椎间盘的内压大大增高,使髓核后移而出现退变;
4)不适当的体育锻炼:超过颈部耐量的运动造成外伤,所以头颈部的练功要注意,不能蛮练,颈椎已有退行性变不提倡锻炼;
5)身体的其他疾病会造成颈椎病变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内分泌的疾病也可促使颈椎退行性变。
2、颈椎病的症状
1)头颈活动受限,闭眼时向左右旋转头颈,引起偏头痛或眩晕;
2)活动时有疼痛;
3)颈部有僵直;
4)伴有手肩臂感觉异常疼痛(皮肤过敏、蚁走感、手指发热、发冷等)。手指无力;
5)由于颅内供血不促可引起脑后部缺血而表现一系列头部症状,如偏头痛、视力障碍、耳鸣、听力减退等。
6)有椎管狭窄者可在低头时突然引起全身麻木,或有过电样的感觉。
二、颈椎病是严重危害广大患者身心健康的常见病
调查表明,颈椎病的患病率目前正在逐渐的增加,50岁左右的人群中有25%的人患过或正患本病,那么到了60岁则达50%,而70岁以后几乎就接近百分之百了。这不仅是由于医生对本病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而且随着我国人口寿命的延长,此种以退变为基础的疾病必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成倍的增长。颈椎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有的患者甚至不能下床行走,生活几乎不能自理,为此广大患者迫切要求就医诊治。
二、颈椎病的治疗
重点介绍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对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具有重要而明显的治疗作用,对于颈部/上肢疼痛的患者症状的好转也有重要作用。但由于颈椎间盘突出伴发椎间盘退变、骨赘形成、椎管和椎间孔狭窄将导致对神经组织的骨性压迫和动力性不稳,非手术治疗不能改善这些因素。因此对于持续性疼痛患者,非手术治疗的实际作用较小。脊髓本身的病理改变取决于受压迫的强度和持续时间,超出脊髓本身耐受性的压力则脊髓逐渐出现水肿、软化、纤维化,后期则形成空洞和囊性变,如果脊髓本身一旦出现变性,任何治疗均难以从根本上达到治疗目的,最多使其停止或延缓发展。故颈椎病脊髓变性一经诊断,就应当及早手术。
手术对象的选择:
1、在临床医生指导与观察下,经过住院或门诊治疗超过2个疗程确实无效或无明显好转的病人;
2、主要脏器(肝、心、肾、肺等)无严重病变,凝血机制正常的病人;
3、对局部感染、妊娠等病人,原则上应暂缓手术,待情况允许后再实施手术。
手术禁忌症:
1、主要脏器伴有明显器质性改变而不能承受手术打击者;
2、诊断不清的病人;
3、高龄、已失去工作生活处理能力的病人;
4、病程过长脊髓已明显变形的病人。
手术的选择时机
手术时机和病程长短对手术效果有很大影响,病程越短者手术效果越好。一般认为,脊髓型颈椎病病程在1年以内的效果较好,病程长者疗效较差,脊髓型颈椎病应尽量在患病2年以内进行手术,方能取得较好的手术效果,对于其它各型颈椎病,如神经根型颈椎病和椎动脉型颈椎病,在保守治疗无效,确定应当手术后,也应争取及早手术。
术前准备
1、气管、食管推移训练:用于颈前路手术,病人用自己的2-4指在皮外插入切口一侧的内脏(气管、食管)与血神经间隙处,持续向非手术侧推移,或是用另一只手牵拉,将气管牵过中线。开始时每次持续10-20分钟,此后逐渐增加至30-60分钟,如此训练3-5天。
2、训练在床上大小便;
3、俯卧训练:主要用于颈后路手术,让病人全身呈俯卧位,胸部垫棉被或枕头,头颈部可悬于床头,每次1-2小时,持续3-5天。
手术方法
1、颈椎前路融合术
主要分为三种术式: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前路钢板固定术(单节段、多节段);椎间盘切除+钛网置入+前路钢板固定;椎间盘切除+人工椎间盘置换;椎体次全切 +椎间植骨+前路钢板固定。
患者在全麻后取仰卧位,肩部垫高,头略后仰。一般取右侧小横切口,逐层切开,暴露椎体前方,注意勿损伤喉返和喉上神经。切开椎前筋膜,充分暴露需固定的椎体前方,根据病情切除1~3个椎间盘及上下终板/病变节段椎体次全切除;
2、颈椎后路融合术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适用于对于多节段椎管狭窄的病例可使椎管横截面积扩大,达到有效减压缓解症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