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肿瘤之一,是由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多见于中年妇女。也许是由于它的常见性,使得人们对子宫肌瘤不是很重视,很少有报道深究其发生的病因学或试图解释它们如何产生症状。在很多时候,为了达到彻底治疗的目的,医师会劝病人进行子宫切除。实际上,在所有的子宫切除病例中,有30%是因子宫肌瘤作为手术指征的。在加拿大,子宫切除是非产科手术中最常见最多的手术,光在1982年就有57 506例手术。因此,我们应注意子宫肌瘤的特性和症状,认识到如何治疗是很重要的。
【病因及发生】
子宫肌瘤是良性平滑肌细胞肿瘤。个别子宫肌瘤来源于单个母细胞。其发病因素尚不确切,临床多数资料表明肌瘤的发生和生长与体内雌激素有关。事实上,虽然一些肌瘤患者有较高的雌激素分泌,但大多数是在瘤体内的雌激素活性较高,这种高活力可引起瘤体内大量雌激素受体产生,并改变局部酶的活性。当肿瘤增大时,其移位于临近的肌层,将肌层挤压成厚的同种层,也就是假囊。假囊形成厚厚的包裹着瘤体的壁。在切面上看到的壁是极具诊断意义的。囊的结构实际上很重要,因为囊的结构形成了一个安全的手术层。如果手术在囊内进行,肯定不会发生损伤临近结构的情况。当供应瘤体的血管伸入瘤体中心时,血液供应会减少,将会引起肌瘤坏死变性。一般认为变性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仅仅是发展程度上的改变,其本身并不是进行手术治疗的适应症。变性多发生在妊娠期,可使肌瘤增大,少数肌瘤形态上发展迅速,以至于周边血供远远不够,最终可能发生急性变性。如果坏死侵袭临近血管,发生血液外渗入肿瘤,称之为“妊娠红色变性”。
肌瘤的恶变较少,纤维肉瘤可以从良性肌瘤恶变而来,但研究者多倾向于认为纤维肉瘤是子宫壁新生长而出,在1815例手术标本中,Button和Reiter仅发现3例平滑肌肉瘤,总数很少,这可能与大部分病人未行肌瘤切除有关,偶然由外科大夫发现快速生长的肌瘤,不排外恶性而切除之,在这种情形下,很难发现肌瘤的变性。平滑肌肉瘤最常见的症状是异常阴道出血,不常见的症状是发现增大的盆腔肿块。
【分类】
1、按肌瘤生长的部位分宫体肌瘤,占大多数;宫颈肌瘤,极少数。二者的比例约为12:1。
2、按肌瘤与子宫肌层的关系分:
(1)肌壁间肌瘤:为最常见的肌瘤,肌瘤位于子宫肌壁间,周围均有子宫肌层包绕,约占总数的60%~70%。
(2)浆膜下肌瘤:肌瘤向浆膜面生长,突出于子宫表面,其外为子宫浆膜层覆盖,占总数的20%~30%。当肌瘤突出明显,仅有一蒂与子宫浆膜层相连,则称为带蒂浆膜下肌瘤,此种肌瘤易发生蒂扭转;若蒂发生慢性扭转,血供受障碍,则蒂越来越细,最后完全断裂,肌瘤则从邻近的器官、大网膜、肠系膜等获得血供,形成游走性平滑肌瘤或寄生性平滑肌瘤;当肌瘤突出于阔韧带两叶腹膜间则为阔韧带肌瘤。
(3)粘膜下肌瘤:为子宫肌瘤向宫腔方向生长,突出于宫腔内,其表面为子宫粘膜层覆盖,占总数的10%~15%。若肌瘤突出程度大,则形成蒂,带蒂的粘膜下肌瘤有时伸出于宫颈外口,则称为粘膜下肌瘤分娩。
3、按肌瘤发生的数目分为单发性子宫肌瘤和多发性子宫肌瘤,实际上肌瘤常常是多个存在的。
【临床表现】
肌瘤很少有诊断的症状,实际上,患者中很少人能察觉它的出现,由于肌瘤的大小引起妇女的不适并不是很常见的,大多数肌瘤患者仅仅是妇科普查时或自扪及腹部包块而发现的。肌瘤的临床表现与肌瘤的生长部位、大小及生长速度有关。
1、月经改变 为最常见的症状,也是粘膜下肌瘤最主要的症状,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周期缩短,多由于粘膜下肌瘤、肌壁间肌瘤使子宫体积增大,子宫内膜面积增大,同时妨碍了子宫静脉血流,干扰子宫壁的收缩所致,且粘膜下肌瘤往往易坏死、感染,使出血量多、出血时间长,有时表现为持续性不规则出血或经间期出血。在月经过多的病人中,前列腺素水平较高,目前的报道发现肌瘤对增高的前列腺素有反应,也许伴有子宫肌瘤的月经紊乱时由于异常的前列腺素所致。
2、腹痛 肌瘤本身一般不引起腹痛,带蒂的浆膜下肌瘤发生蒂扭转时可出现急性腹痛;较大的粘膜下肌瘤分娩时可出现下腹部坠胀痛;肌瘤压迫盆腔时可出现下腹部隐痛;肌瘤变性时会引起严重腹痛。
3、压迫症状 位于子宫前壁或宫颈前唇肌瘤,压迫尿道、膀胱时可出现尿频、尿急、排尿困难,以致尿潴留等;位于后壁或宫颈后唇肌瘤,压迫直肠引起排便困难、便秘等;阔韧带肌瘤压迫输尿管引起肾积水,压迫盆腔静脉引起下肢水肿等。
4、不孕 粘膜下肌瘤作为异物影响孕卵着床;肌瘤本身改变宫腔形态也影响孕卵着床;肌瘤压迫输卵管影响卵细胞摄取从而影响受孕。但肌瘤与不孕二者之间的联系大部分是偶然的。
5、阴道分泌物增多 粘膜下肌瘤感染常使阴道分泌物增多,有时患者以血性白带就诊;较大的肌壁间肌瘤由于子宫面积增大,腺体分泌增多致阴道分泌物增多。
6、贫血 由于肌瘤使月经过多,往往继发贫血,表现为全身乏力、眼花、心悸等。
7、腹部表现 位于前壁大的肌壁间肌瘤或浆膜下肌瘤,患者往往自觉腹部胀大,有时可在腹部扪及肿块。
8、妇科检查 粘膜下肌瘤分娩时刻见宫颈口有红色、质实的赘生物,子宫可正常大小或均匀增大;肌壁间肌瘤或浆膜下肌瘤可触及子宫表面不规则结节状突起;带蒂浆膜下肌瘤在盆腔可及质实的肿物,与子宫关系密切;宫颈肌瘤则可见一唇粗大,另一唇被拉平甚至消失。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妇科检查,典型的子宫肌瘤容易诊断;但对临床症状不典型、肌瘤小时则比较难诊断,需借助一些辅助检查。
1、宫腔诊刮 探针探宫腔、搔刮时感觉宫内凹凸不平感多有肌壁间肌瘤。
2、B型超声显像可协助诊断。
3、宫腔镜检查。
【鉴别诊断】
1、妊娠子宫 有停经史,早孕反应,血、尿HCG阳性,子宫均匀增大,且与停经月份相符,质软,B超见宫腔有孕囊。
2、子宫肥大症 子宫均匀增大,B超无肌瘤结节影。
3、子宫腺肌症 继发性痛经史,经期子宫增大,经后缩小,B超可协助诊断。
4、卵巢肿瘤 带蒂浆膜下肌瘤应与卵巢肿瘤鉴别,后者为实性或半实性肿块,与子宫关系不大,B超可协助鉴别。
5、盆腔炎性包块 有炎症感染史,包块囊性,活动差,触痛阳性,抗炎治疗后缩小,可借助B超协助诊断。
6、葡萄胎 不规则阴道流血往往在停经后出现,子宫增大迅速,但尿HCG阳性,B超可协助诊断。
【治疗】
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对于持续无症状的肌瘤来说,进行切除手术是不必要的,如果症状的确在发展,具有以下一种或更多的症状则手术切除很有必要:盆腔包块、月经紊乱或不孕。无症状的肌瘤在多大可行切除?经典的回答是相当于孕14周大小或者更大(直径15cm),很难说清为什么在这样大小时才进行手术,但经验认为肌瘤会继续增大,后期进行切除既必要又困难,并且增大的子宫肌瘤使得子宫附件触诊困难,有可能会导致卵巢肿瘤的漏诊。
如果肌瘤是由于其大小而行治疗,子宫全切是最常用的措施。对于单个大的肌瘤而患者又希望保留子宫,可行肌瘤剔除。如果月经过多,由于血液丢失导致病人贫血,子宫全切术是最好的选择,在考虑子宫全切之前不必要等待贫血的发生,因为如果病人的饮食丰富,即使其全身不适或月经量过多,也不会对血细胞容积造成很大的影响。
1、非手术治疗
(1)小肌瘤、近绝经期肌瘤无症状可不予处理,但均应随访观察,可3~6个月随访一次,发现情况及时处理。
(2)药物治疗:肌瘤虽较大但无症状或近绝经期若经量过多可用雄激素,如甲基睾丸素5mg舌下含服或丙酸睾丸酮25mg肌注,每月总量小于250mg。近年来研究表明,孕激素对子宫肌瘤的增长起重要作用,而孕激素拮抗剂米非司酮具有使肌瘤萎缩的作用。每日口服米非司酮10~50mg,月经第1~3天开始服用,连续3个月。适合于肌瘤较大或严重贫血患者术前准备,以及围绝经期有症状子宫肌瘤患者的保守治疗。治疗期间患者出现闭经,痛经和下腹坠、胀痛症状消失,贫血症状纠正,肌瘤缩小。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类似内源性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人工合成剂,持续与GnRH受体结合,抑制内源性促性腺激素分泌,使雌、孕激素生成降至“去势”水平,从而使肌瘤缩小达到治疗的目的。治疗子宫肌瘤的适应证同米非司酮,但价格昂贵。使用3~6月可使瘤体缩小20%~77%,多建议应用3个月,瘤体积一般减少35%~65%。不良反应主要为潮热、阵汗等低雌激素更年期症状,一般出现在应用GnRH后的4~8周,4个月达高峰;长期应用GnRH还可致骨代谢的异常。其他药物治疗包括达那唑、芳香化酶抑制剂、选择性雌激素受体(ER)修饰剂及PR修饰剂等,应用并不广泛,部分尚在试验阶段。总之,子宫肌瘤的药物为用药期间效果明确,但停药后又症状反复,故非长期应用药物。
(3)中药治疗:一方面可望缩小肌瘤,另一方面可减轻症状。
(4)高强度聚焦超声: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 治疗是通过聚焦方式(换能器曲面聚焦,透镜聚焦或阵列聚焦),将超声源发出的声能量聚焦于人体组织内某一点,形成一个声强较高的聚焦区,经过超声波与组织细胞一定时间的相互作用,破坏聚焦区内的组织细胞。治疗前行相关检查除外生殖道恶性肿瘤非常重要。为使聚焦区恰好在预定的靶区内,而不发生脱靶或者误损伤,目前应用超声引导技术和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引导技术,实现人体深部病灶的精确显示和定位及治疗全程监控。
适应证:已完成生育,由于某些原因不愿手术并希望保留子宫,瘤体10cm且有压迫感或子宫>妊娠20周。④阴道出血严重。⑤超声聚焦预定的靶区与皮肤距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