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 简称polio)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以发热、上呼吸道症状、肢体疼痛为主,部分病人可发生弛缓性神经麻痹并留下瘫痪后遗症,一般多感染5岁以下小儿,故俗称“小儿麻痹症”。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当地有本病发生,未服用疫苗者接触患者后发生多汗、烦躁、感觉过敏、颈背疼痛、强直,腱反射消失等现象,应疑及本病。弛缓性瘫痪的出现有助于诊断。病毒分离和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可确诊。
鉴别诊断
前驱期须和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胃肠炎等鉴别。瘫痪前期病人可与各种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相鉴别。瘫痪病人还应和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吉兰-巴雷综合征)、周期性瘫痪以及其它骨关节病变引起的病变相鉴别。
治疗
前驱期及瘫痪前期: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病人卧床持续至热退1周,避免各种引起瘫痪发生的因素,如剧烈活动、肌肉注射、手术等。保证补液量及热量的供给。
2、对症治疗:必要时可使用退热药、镇静剂缓解全身肌肉痉挛不适和疼痛;适量的被动运动可减少肌肉萎缩、畸形发生。
瘫痪期:
1、保持功能体位:正确的姿势患者卧床时身体应成一直线,膝部稍弯曲,髋部及脊柱可用板或沙袋使之挺直,踝关节成90°。疼痛消失后立即作主动和被动锻炼,以避免骨骼畸形。
2、营养补充:适当的营养应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和大量水分,如因环境温度过高或热敷引起出汗,则应补充钠盐。厌食时可用胃管保证食物和水分摄入。
3、药物促进功能恢复:使用神经细胞的营养费希特如维生素B1、B12及促神经传导药物地巴唑;增进肌肉张力药物,如加兰他敏一般在急性期后使用。
4、延髓型瘫痪:
①保持呼吸道通畅:采用低头位(床脚抬高成20°~25°)避免误吸,最初数日避免胃管喂养,使用静脉途径补充营养。若气管内分泌物较多,应及时吸出,防止气道梗阻;
②监测血气、电解质、血压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③声带麻痹、呼吸肌瘫痪者,需行气管切开术,通气受损者,则需机械辅助呼吸。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体温退至正常,肌肉疼痛消失和瘫痪停止发展后应进行积极的功能恢复治疗,如按摩、针灸、主动和被动锻炼及其他理疗措施。 若畸形较严重,可行外科矫形治疗。
预防
管理传染源:患者自起病日起至少隔离40天,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20天,对于病毒携带者应按患者的要求隔离。
切断传播途径:急性期病人粪便用20%含氯石灰乳剂,将粪便浸泡1-2个小时或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后再排放,沾有粪便的尿布、衣裤应煮沸消毒,被服应日光曝晒。
保护易感人群:
1、人工主动免疫:
(1)减毒活疫苗(OPV)优点是使用方便,95%以上的接种者产生长期免疫,并可在肠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sIgA,使接触者亦可获得免疫效果;但由于是活病毒,故为用于免疫功能缺陷者或者免疫治疗剂治疗者。我国从1960年开始自制脊髓灰质炎减毒,目前普遍采用混合多价糖丸,一般首次免疫从2月龄开始,连服3次,音隔4-6周,4岁时再加强免疫一次。服用是应用冷开水吞服,服疫苗后半小时不宜热饮开水。
(2)灭活疫苗(IPV)优点是安全,一般用于免疫功能缺陷者及其家庭成员,也可用于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缺点是价格较昂贵,免疫维持时间较短,且需重复注射,肠道不能产生局部免疫能力。
2、被动免疫:未服过疫苗的幼儿、孕妇、医务人员、免疫低下者、扁桃体摘除等局部手术手,若与患者接触,应及早肌注丙种球蛋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