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中青年(50岁以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资料和方法:回顾性总结2000年12月~2010年2月我科收治的人工全髋置换患者74例(77髋)。男例49例,女25例,手术时年龄21-49岁,平均39岁。原始疾病为股骨头坏死合并骨性关节炎49例,股骨头坏死10例,强直性脊柱炎8例,股骨头及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7例。术前准备:拍摄双髋正位测量片和患髋包括股骨上1/3正侧位片。对于股骨头坏死的患者,行CT检查明确髋臼变化以指导手术,帮助选择假体型号。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应当在病情控制稳定后才可进行手术。
手术时均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入路,术中清除髋臼周围的骨赘,以前倾15°、外展45°角度磨臼至合适型号,股骨侧均采用非骨水泥型生物固定,术后第二天即进行患肢股四头肌功能及直腿抬高锻炼,术后5-7天开始扶双拐下地不负重行走。所有病人均有术前术后Harris评分,随访间隔时间相同,均为术后1.5、3、6、12、18、30个月复查。所有74例都进行临床及放射学评估。髋关节功能以Harris法评分,Harris评分85~96分,平均92分。优19例,良4例,一般1例,优良率95.83%。无感染、无血管、神经损伤、无假体松动、下沉,1例发生髋脱位。放射学随访结果:髋臼外展角度45-54°,平均51°,前倾15-25°,平均20°,无明显骨吸收及松动征象。结论:全陶人工关节在中青年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近期具有良好的近期稳定性,是一种的较为理想的关节材料。
目的 髋关节假体失效是人工关节亟需克服的瓶颈。只有解决了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的问题,才可以使诸如强直性脊柱炎伴双髋强直的年轻患者受益,提高其生活质量。本组病例术后随访表明早期疗效良好,假体稳定,
极低的磨损率与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吸引了大量的研究者对其进行生物磨擦学的研究
相对一般的假体臼而言,使用陶瓷髋臼能够使病人术后不久即可下床活动,这对那些年轻病人特别是具有全身疾患的病人至关重要;相对于传统髋臼固定,陶瓷髋臼在理论上降低了远期松动率,提高了手术治疗的安全性。
陶瓷髋臼应用于中年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具有良好的近期稳定性。患者在术后1周即可以下床扶助行器行走,对骨质疏松的病例也能获得很好的稳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