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腊月膏时补,春至体壮能打虎,秋燥时节必无苦,夏日无风也可过”。冬至后人的皮肤肌腠会变得更加致密,汗出较少,身体处于“冬藏”状态,此时,配一料膏方,从冬至前一周服用到来年立春,为身体加油充电足以将亚健康状态逆转回健康状态,尤其是老年人。
一料膏方可调多种病
当患了两种以上的疾病应该如何看病吃药呢?临床上常会见到许多老年患者同时挂很多号,这边排队看完,那边看,有时还拿着另外医生开的药询问能不能同时服用,怎样服用,一吃药就吃一大把。
但膏方用药并不执著于某一单一症状,多使用30-40味药物的大方复方。医生会根据老人不同的疾病,不同阶段全面考虑,从复杂的病症中找出急需治疗的主要矛盾,同时兼顾到老人平素的体质,再结合气候、地方特点,重点突出地个性化调治,照顾到所有病症,避免顾此失彼,从而帮助机体从整体上恢复阴阳平衡的稳态。比如高血压伴有心律失常的患者,在用天麻、钩藤、川牛膝等具有降压作用药物的同时会辨证加用苦参、葛根、赤芍等。
此外,像前列腺增生、老年性耳聋、老年性白内障、骨关节炎等多为终生疾病,即使临床症状暂时缓解,也会反复发作,甚至进行性加重。《黄帝内经》曰:“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在冬令进补膏方,能使“精气”储存于体内,起到调节免疫、加强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
缓焦虑吃点膏方也不差
老年人在这人生的特定阶段,难免会经历退休后社会角色的变化,亲人的离去,空巢孤独等问题。于是情感无处抒发,精神上的落差,使得精神情志问题在老年人中十分常见。记得曾有人对北京山区、效区、城区60岁以上老人进行研究发现,有67.6%的老年人病前存在心理因素。
调理情志也是中医药的传统治疗传势,《素问?上古天真论》就已有精神养生的论述:“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因此,老年病的治疗离不开情志疗法,调心调神,心理疏导是老年病治疗和养生保健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膏方在补肾健脾,扶正祛邪的基础上,对于合并焦虑抑郁者,常加用柴胡、川楝子、香附、佛手、郁金、合欢花、白芍等调畅肝气,同时,由于老年人往往听力减退,反应迟钝,语言缓慢,治疗时,膏方医生还会用移情法、暗示法,开导法等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性味厚重最擅补养脾肾
衰老是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临床上有许多老年人呈现出来的病症,都不是因为“病”而是因为“老”。 病要治,老要养。那怎么养呢?
中医认为, “肾为先天之本”。人的衰老主要是肾气的虚衰造成的,肾虚就会出现未老先衰诸证,如头晕健忘,牙齿松动,目昏耳鸣,腰膝酸软,白发脱发等。所以治老年人慢性病一定要重视补肾,以抗衰老,延年益寿。明代嘉靖宫内制成的“龟灵集”,以及慈禧、光绪皇帝所用的“清宫寿桃丸”“清宫长寿丹”等药物组成就多以补肾药为主。
此外,脾胃的虚损也是衰老及老年病最常见的病因。临床所见的老年人脾胃功能不好的,多素体虚弱,外邪趁虚而入,因衰致病,其不仅对饮食的消化吸收不好,对药物的吸收也不佳。因此,膏方中常加用香砂六君子汤、生山楂、炒麦芽和鸡内金等健脾开胃消导之品,补脾以助气血生化之源,消导开胃便于滋补之品消化吸收。
补虚泻实通中寓补
《黄帝内经》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上了年纪后,不仅机体各脏腑、器官、功能出现衰退,气血、阴阳、津液也会相对不足,从而使老年人产生虚证。同时,由于生理性的不足,病理性的代谢产物不断蓄积,也会产生痰饮、水湿、瘀血、气滞等实证。虚实夹杂怎样通调呢?找膏方吧。
膏方补益,一般使用清补,平补。所以补虚而不滋腻、补虚而不助火。既能考虑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还能根据患者的症状,适当加以祛邪之品,或祛痰化浊,或理气解郁,或活血化瘀,补中寓通,通中寓补,在固本清源的同时还能避免汤剂涤荡峻猛攻下,伤及正气,苦寒伤胃等不足,因此,也特别适合老年病患者的病情需要。
比如用膏方滋补肝肾之时,因熟地、首乌等滋腻之品易于阻滞气机,所以常会再加健脾理气消导之品,如陈皮,砂仁,香附,焦三仙等,有湿邪阻滞者,还常加用藿香、佩兰、陈皮,半夏,苍术,厚朴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