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生活中,因各种原因造成人体各关节疾病:引起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而其中髋关节是较常受累的关节之一。出现关节疼痛,行走困难,甚至丧失生活能力。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为此类病人带来了福音。这些病人在施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疼痛消失,关节功能恢复。目前全世界每年因各种原因引起的髋关节疾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近50万人,主要是在发达国家。
人工全髋关节是什么制成的?那些人需要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而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应注意什么?
您通过阅读以下内容,可以为您解决一些疑虑,使您能对人工全髋关节有一些更多了解,使您早日恢复关节的健康。
1、人工全髋关节是由什么制成的?
人工全髋关节一般是由对人体无毒的金属(钴铬钼合金或钛合金)及超高分子聚乙稀(塑料)根据人体关节的解剖特点,仿照关节的功能设计只制造。植入到人体内,起到原来髋关节的作用。
2、哪些疾病需要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
因各种原因造成髋关节严重的疼痛及活动受限。影响了生活及工作的病人,均要考虑行全髋关节置换。常见的疾病有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晚期股骨头无菌坏死及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继发引起髋关节炎等。
3、怎样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
经过术前的各项检查后,确定病人可以进行手术。病人在麻醉状态下,医生将病损的关节打开,切除病变的股骨头,选择一个适合病人股骨髓腔大小的金属柄嵌入股骨内。同时修整、打磨坏损的臼窝,用专用工具将臼窝重建后,嵌入人工臼。再选择合适的人工头嵌入颈内,将头复位后就能得到一个无痛的、活动好的人工全髋关节。
4、人工全髋关节是怎样固定在体内的?
目前有两种固定方式:
一种是对身体无毒的粘合剂,将人工关节的假体粘在骨质中。它仅适用于高年龄病人(大于70岁)及骨质疏松的病人。它的优点是术后病人可以即刻扶拐负重活动。缺点是在若干年之后,有些病人出现骨质破坏,引起假体松动,给再次手术带来困难。
生物固定它是目前较提倡的方式。将人工假体表面经特殊处理与骨质接触后使骨组织能与假体长在一起,达到一个稳定的固定。优点是骨质破坏少,再次手术方便。缺点是负重时间晚,约6周以后。此种方式适合于年青病人。
5、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应怎样康复?
手术后,一般病人要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康复活动。麻醉苏醒6小时后可以半坐,2天后就可以下床扶拐活动。但6周内应注意避免手术侧髋关节内收外旋(即盘腿动作或向健侧卧时双腿之间应加软枕),禁止屈髋超过90度和直腿抬高。下地时非骨水泥(生物)固定者患肢避免负重以防止发生髋关节脱位或松动。2―3个月就可以逐步去拐恢复正常行走。因为每个病人的病情不同,因此会为每一个人制定一个康复训练计划。
术后病人可以做一般人所能做的事情,但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均不适宜。提倡骑车、游泳、散步等运动。
6、肌肉锻炼
股四头肌练习
病人仰卧患肢屈髋屈膝位,膝下放一适当枕垫固定,背伸踝关节做伸直膝关节并练习保持6―10秒钟,然后放下小腿为一个完整动作,每天10组,每组10次。做此练习时注意大腿不能离开枕垫。
臀中肌练习
病人取健侧侧卧位,双下肢内侧夹一软枕以保持患肢外展位,做患肢抬高放下锻炼臀中肌。
7、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
神经损伤
坐骨神经及腓总神经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最易损伤的外周神经,多出现于术后1―3天。主因术后下肢安放不当、下肢延长及臀下血肿引起而造成运动障碍和皮肤感觉变化。如发生应解除所有敷料,屈膝20―30度,踝关节中立位,进行踝关节被动背屈练习,以避免继发足下垂畸形。
血肿可造成骨质愈合障碍和增加感染机会,多出现于老年病人和术后48―72小时关节活动较多的病人。如血肿持续增大、皮肤张力增高、局部剧痛,应及时制动,以缓解症状,必要时须切开引流或行血管结扎。
疼痛
疼痛是术后最常见的症状,严重者可影响髋关节功能的正常恢复。对于术后1―2天内疼痛严重者可适当加大止痛药物的剂量或使用镇痛泵(静脉镇痛泵或硬膜外镇痛泵)
下肢不等长
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现象十分常见,主要表现是术侧肢体延长。一般允许误差在1cm左右,其不会对术后走路产生影响。特殊情况下可能会出现1.5―2cm差别,可引起跛行、继发性腰骶部疼痛及坐骨神经麻痹等。绝大多数双下肢不等长的病人,不需要特殊治疗,随时间的延长,许多病人感觉上会逐渐适应,必要时可调节鞋跟高度。
8、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假体可以使用多少年?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在体内可以使用多久取决于3个重要因素:
手术技术是关键的第一步。要通过一个专业熟练的医生将适合病人骨髓腔大小的假体准确装入人体内。
第二是要选择一种适合病人骨质所能接受及合适的人工假体。
第三是术后病人要学会使用、保护好假体。
以上3个因素如果能把握好目前的临床随访多于20年是没有问题的。因此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可以说不需要再行手术,而对于年青病人都有可能接受二次手术的机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