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7日,开展了我市第一例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虽然吃了不少射线,但手术很成功,患者当日晚上即下床活动,且疼痛明显减轻,第二天,疼痛基本消失。
在此介绍一下该患者情况。
患者,男性,79岁,无明显外伤史致腰痛一个月为主诉入院。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腰椎活动明显受限,转侧困难,双下肢感觉运动无异常,大小便正常。入院腰椎正侧位片示:第三腰椎压缩性骨折。腰椎MRI示:第三腰椎压缩性骨折(新鲜)。见下图。
入院后经积极术前准备,于2010年12月27日下午在局麻下行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下图为手术创口及术后X光片。两个切口各缝合一针。
椎体压缩性骨折是患有骨质疏松症的老年人常见并发症之一,据统计,其总发病率约为1.23%,女性发病率达1.53%。在椎体压缩性骨折中,1/3以上的患者表现为慢性顽固性疼痛。该病引起的疼痛、脊柱畸形可使患者肺活量下降、食欲减退、睡眠受影响、活动量减少,从而导致骨量进一步丢失,骨量的丢失又会造成椎体强度进一步下降,使其更易发生骨折,结果形成恶性循环。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1984年由法国人Deramond和Galibert发明的一种在影像监视下,经皮穿刺向病变椎体内注入骨水泥(主要成分聚甲基丙烯酸甲脂, 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的一种脊柱微创手术。最初用于颈椎侵袭性血管瘤,其后被应用于骨质疏松症椎体压缩性骨折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OVCF)、椎体原发或转移性肿瘤、椎体侵袭性血管瘤。
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PKP)是美国骨科医生1999年研制出来的一种新技术,是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的基础上的革新。该技术通过球囊膨胀使骨折椎体复位后注入骨水泥。它具有恢复椎体的高度和强度的优点,同时又减少了PVP的因骨水泥渗漏造成的并发症。
椎体成形术(PVP)和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 (PKP)皆可有效缓解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造成的疼痛,避免了长期卧床所致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治疗的理想选择。比较而言,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能够更好的恢复骨折椎体的高度,矫正脊柱后凸畸形,改善患者的脊柱功能,并能够明显减少骨水泥的渗漏,临床效果较椎体成形术(PVP)更为满意。目前制约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其手术费用相对较高,相信随着该术式的普及,手术器械将进一步完善,骨填充材料进一步改进,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的安全性、经济性将更高(目前已经有了国产合资企业的产品,价格较为低廉),疗效将变得更好。
PKP可使伤椎高度完全或部分恢复,矫正后凸畸形,而且止痛疗效显著。其止痛机制尚未明确,目前普遍认为注入骨水泥后使椎体的显微骨折得到固定,从而恢复了脊柱正常的力线,增加了脊柱的稳定性,有利于缓解疼痛,而且骨水泥聚合产生的高热及其本身的化学特性亦可破坏椎体的感觉神经末梢。由统计数据可见,PVP与PKP两种术式对于OVCF导致的疼痛皆能较好的缓解,但是PVP对骨折椎体基本无复位作用。而PKP通过球囊扩张使塌陷椎体复位,并在椎体内形成一空腔,可在低压下注入黏稠度较高的骨水泥,这能够较好的恢复伤椎高度,矫正脊柱后凸畸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