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窒息是胎儿宫内缺氧和酸中毒的延续。出生20min无自主呼吸者,心、肾、脑等重要脏器将发生不可逆的缺氧损伤,是新生儿死亡或障碍儿发生的重要原因。
《诊断要点》
(一) 病史
1、有分娩期并发症:如胎儿窘迫、宫缩过强或乏力、滞产、非适宜技术(巨大胎儿、臀位产等)的分娩创伤、骨盆异常、过度使用镇痛麻醉剂等。
2、子宫胎盘血液灌注不足:如过期妊娠、妊高征、慢性肾炎、高血压、胎盘功能不全、羊水过少、产前出血、子宫过度膨大(多胎、羊水过多)、不适当的缩宫素应用及孕母高热等。
3、脐带异常:脐带先露、脱垂、绕颈、打结、扭曲、变细、过短等。
4、新生儿先天性畸形:如先天性心脏病、膈疝、肺发育不全、鼻烟部肿瘤、颈淋巴水囊肿阻塞气道、气胸等。
(二) 临床表现
判断新生儿窒息的程度采用Apgar评分法,一般由非接生者评,最好备有记时报警器。有条件时进行脐动脉血PH及气体测定。
1、窒息程度以生后1min内评分为准,评分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低氧和酸中毒的程度。评分0~3分为苍白窒息(重度窒息)、4~7分紫绀窒息(轻度窒息)、8~10分正常。
2、于生后5min进行二评,此评分对估计预后、指导临床处理有积极作用。若5min低分者需作较长时间评分(生后20min)为妥低。
3、低分者临床可考虑下列可能:a。窒息的近期并发症如缺血缺氧性脑病、颅内出血、肺部吸入(羊水、胎粪或血液)。b。畸形问题。c。严重的酸中毒未纠正。
(三) 辅助检查
1、血气检查可示呼吸性和代谢性酸中毒,后者预后严重,与颅内出血,脑损害成正比。
2、血糖、血钙、血钠都肯降低,血钾升高。
3、急症床边胸腹部直立位X线摄片,对及时诊断气胸和膈疝有帮助。
《处理》
(一) 窒息复苏的措施
按产时必须有新生儿科医生在旁,作好新生儿窒息的抢救准备,包括低负压(80~100mmHg)吸引器,保暖用具(热水袋、插灯、远红外开放式暖箱、内衣、尿布等)、氧气、气管插管设备及各种型号导管、“T”型管气囊、药物等,其中吸引、保暖、供氧是抢救复苏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三大关键。
1、清除粘液
(1)胎头娩出时在肩娩出前,即将其转向一侧,清除胎儿口、鼻、咽及咽下部的粘液,若见胎粪应采用吸管吸引。
(2)婴儿娩出后取平卧位或头低15度位,再用吸管或吸引器吸咽部分泌物,吸粘液的操作应争取在1min内完成,吸管至少备油~6支,如反复用1支吸引,既耽搁时间又增加了感染机会。吸管的选择以壁薄不易折瘪、远端侧壁有开孔及刻度为佳。
(3)消毒棉花签卷出粘厚的羊水及胎粪。
(4) 气管镜可挑起会厌、看清声门后将导管插入,边吸边抽效果较好。无条件下可采用口对口吸出。
(5) 忌在未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前刺激其哭而引起深呼吸,导致吸入性肺炎、肺不张、胎粪吸入综合征。
2、氧气
(1) 轻者用开放式面罩给氧(注意漏斗下面边缘应靠近鼻孔),重者用鼻导管密闭式面罩给氧,氧浓度40%~50%。
(2) 气管插管加压给氧指征:a。在清除粘液后仍不出现自主呼吸。b。心率减慢。c。皮肤颜色更显苍白。d。肌肉张力更低下。e。疑及膈疝时。
方法:
器官内导管插入后加压给氧,导管的远端只需达锁骨中点连线上,压力为2、45~3、43kiPa,氧流量为5L/Vmin,呼吸频率30~40次/min。
注意事项:
a。需听两侧肺呼吸音是否对称及观察腹部是否隆起。b。若听到左侧呼吸音低,则将导管稍向外拉出。c。腹部隆起表示误插入消化道,应立即重插。d。若压力》6、86kPa,可导致足月新生儿发生气胸的危险,发生气胸者也可见腹部膨隆。加压时必须谨慎小心,严格控制压力。
拔管:
不宜过早拔管。待新生儿皮肤转红、自主呼吸建立、有不能耐受的恶心反射时方可拔管,拔管时必须边拔边抽吸。
3、保暖
在复苏抢救的全过程中,必须给新生儿温暖的环境,使其腹部皮肤温度维持在36、5度左右,保暖工作直接影响复苏的成功和失败,保暖不当将发生酸中毒、低血糖、肺动脉高压、胎儿循环重现、心脏负担加重致心力衰竭、硬肿、诱发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核黄疸的危险。
4、纠正酸中毒
可用5%碳酸氢钠3~5ml/kg加适量10%葡萄糖脐静脉或周围静脉注入,速度宜慢,一般3~5min左右,以后根据pH或病情估计用量,但一日总量不宜超过10~13ml/kg。在未建立良好的通气条件前禁止使用。有血钾持续高者,可用5%葡萄糖溶液静滴,每3g葡萄糖加1u胰岛素。
5、恢复循环
(1) 重度窒息儿,气管插管加压给氧后心率仍在80次/min以下应进行心外按摩。方法:操作者用双手拇指放其胸前于胸骨体中下1/3交界处,其余四指围绕胸部托在背后,用二拇指按压,100~120次/min,每按压4次加压给氧1次,压下深度下凹1、5~50px,按压有效时可抠及股动脉搏动。
(2) 如无搏动可于气管内滴注1:10000肾上腺素0、1ml/kg(一般以1:10000肾上腺素稀释10倍后用),其作用是使药液迅速到达肺泡,通过血管弥散以增加心肌收缩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