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里,颈椎外科临床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其相关研究结果能够帮助我们在治疗病人的决策中发挥作用。关于脊髓型颈椎病的一项大宗病例观察研究以及一系列的系统综述为我们的治疗决策提供了大量循证医学信息。对颈椎力线的测量与认识正逐渐深入,作为脊柱整体力线平衡的重要部分,颈椎力线平衡与疼痛以及神经功能障碍都有密切的关系。有三种新型的颈椎人工椎间盘获得批准使用,而且现有的人工颈椎间盘长期的随访结果疗效优良。
脊髓型颈椎病
Fehlings等人报道了一项对222例脊髓型颈椎病的为期一年的多中心研究结果。术后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肢体功能、步态以及生活质量等均有显著改善。有三例患者围手术期神经功能较术前加重,而其中两例最终恢复到术前水平。当把患者的术前神经功能考虑在内后,颈椎前路与后路手术的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一项多变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病史长、术前神经功能差、合并有精神障碍表现、伴有严重步态异常以及老年患者术后疗效相对较差。
Spine杂志最近刊登了一期脊髓型颈椎病的专刊。作者们通过系统的综述,结合目前普遍接受的标准,对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进行指导。综述结果显示,脊髓型颈椎病如果未进行有效的手术治疗,有大概20-60%的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会逐渐加重。慢性脊髓压迫可以导致慢性炎症改变、细胞凋亡以及微循环障碍,以上各因素均是神经功能障碍进展的生物学基础。然而,目前尚无有效的非手术治疗。
对于影像学显示有脊髓压迫的无临床症状的患者,在随访的1年及44个月时,分别有8%和23%的患者会进展为有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对于影像学显示的脊髓受压后的信号改变是否能决定患者的预后,临床尚存在争议。对于无临床症状的患者,如果查体或电生理检查显示有神经根型障碍或中枢神经传导障碍时,患者进展为有症状的脊髓型颈椎病的风险亦会增加。术前影像学检查与手术预后的关系仍然缺乏证据。对于MRI表现的T2高信号改变、脊髓受压节段的数目、MRI检查显示同时有T1和T2像的信号改变以及脊髓受压比例超过50%等因素,以上各方面与临床脊髓型颈椎病的进展仅表现为轻度相关。当MRI上T2信号改变时,应结合其他影像学表现,包括脊髓受压的比例以及脊髓受压节段的数目等因素,才能对临床预后的判断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颈椎的矢状位平衡
颈椎的矢状位平衡以及它与脊柱整体力线和相关神经功能症状的关系正逐渐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对于存在胸椎后凸减少的脊柱侧弯患者,其颈椎往往出现代偿性前凸的增大。学者们发现,评价颈椎曲度时,需要综合其远端的胸腰段以及骶骨、骨盆的整体力线平衡。颈椎后凸的评价指标包括C2-C7矢状面Cobb角或矢状序列。后者的测量方法是C2椎体中心铅垂线与C7上终板后缘的水平距离。颈椎矢状面的失衡与患者疼痛以及神经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在一项对5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研究中发现,颈椎矢状面序列(通过前述的C2与C7矢状垂直轴线测量)与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相关性。而且,当C2-C7矢状面垂直距离增加时,脊髓容积以及椎管横断面积相应减小,相反当椎体前凸时,二者相应增加。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
去年一年内,FDA批准通过了三种颈椎人工椎间盘。其中两种被允许适用于单节段的神经根型或脊髓型脊椎病,而另外一种被允许适用于单节段或双节段的颈椎病患者。以上产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与现有的颈椎人工椎间盘相近。对现有的人工颈椎间盘的术后7~9年的中远期随访结果显示,其临床疗效保持优良,而且与行融合术的对照组患者相比,其相邻节段的再手术率更低。对植入体内的颈椎人工椎间盘的研究显示,假体仍然存在假体周边的病理性磨损现象,但是与普通金属对金属表面型的关节假体不同,炎症反应相对较轻。结合相关医疗保险的数据进行费用分析的结果显示,颈椎人工椎间盘的总体花费要低于行颈椎椎间融合术的病人,这很大程度上是与前者有相对较低的再手术率以及围手术期的费用相对较低有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