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口干 颌下腺 移位
放疗后口干燥症是鼻咽癌、口腔癌等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行常规方式放疗普遍存在的严重后遗症之一。主要机理为放射线损伤了腺泡细胞和导管系统,引起腺泡萎缩,使主要的唾液腺如腮腺、颌下腺等遭受破坏而功能丧失,导致放疗后口干燥症的产生。病理表现为腺体纤维化、脂肪沉积、腺泡萎缩和腺胞坏死。放疗时当照射量达10 Gy 时分泌量明显减少,出现口干、黏膜充血、口腔黏膜烧灼痛,当照射量达30~40 Gy 时,症状更加明显。放疗后几乎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口干,具体表现为频繁喝水,进食时用汤水帮助搅拌吞咽食物还可导致病人疼痛及味觉、讲话、睡眠障碍,大量龋齿现象发生等,严重影响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后的生存质量。因此,寻找对头颈部恶性肿瘤放疗后口干燥症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目前临床研究迫切而重要的课题之一。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石亮
1.颌下腺移植是当前已被证实行之有效的预防头颈肿瘤放疗后口干燥症的新治疗方法
研究证实放疗后所至的口干症主要是由于涎腺功能损伤,分泌减少造成。在正常情况下每个颌下腺每日可分泌唾液200~300 ml ,如果保存一侧颌下腺, 就有可能预防鼻咽癌放疗导致的口腔干燥。因此为缓解放疗后引起口干,应尽量避免或减少对涎腺的放射。那么是否可以采取在放疗前把涎腺组织移植到放射线照射野外从而起到保护涎腺正常分泌唾液,保护口腔健康预防口干症发生呢?国内外学者最新研究证实在放疗前将患者的一侧颌下腺转移至颏下间隙,放疗时对该部位作屏蔽保护,与常规放疗方式相比,即使在放疗后也可保持有足够的唾液流量,能有效减少放疗后口腔干燥的发生,提高鼻咽癌、口腔癌等头颈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颌下腺移位术预防头颈部放疗后口干,无论是动物实验还是临床实验初步研究均取得良好的效果,开辟了预防放射性口干的新途径。颌下腺移位术是学者们正在探讨的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防治放疗后口干症的手术方式。
2.颌下腺移位术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颌下腺移位术作为一项预防放疗后口干燥症临床治疗手段,其手术也具有严格适应证与非适应证。其具体表现如下:
(1) 选择鼻咽癌等癌转移的第一站淋巴结非Ⅰ区淋巴结的患者,颌下腺转位术的先决条件是颌下区和颏下区即颈部Ⅰ区无淋巴结转移,所以术中应做病理冰冻检查该区内所有发现的淋巴结。若颈部Ⅰ区有阳性淋巴结转移,应放弃颌下腺转位术。
(2) 若鼻咽癌及口腔癌患者的颌下腺自身功能有障碍,或在手术前已做过放疗的患者,都不适合行颌下腺转位术。
3.手术方法
其手术采用常规颌下切口,术中保护面神经下颌缘支。切除颌下区所有淋巴结,送冰冻病理活检,证实无癌转移。于二腹肌后腹平面结扎切断颌外动脉和面前静脉之近心端,保护颌下神经节,颌下腺血液供应由其远心侧之颌外动脉和面前静脉逆向返流供应。切断部分下颌舌骨肌,以颌外动脉和面前静脉远心段及颌下腺导管为蒂,把游离的颌下腺移位于颏下区,以可吸收缝线将颌下腺固定至二腹肌前腹深面,并以金属丝固定于腺体周围作为放射治疗时标记腺体位置。置引流条,分层关闭创口。
4.颌下腺移位术----头颈部放疗患者的福音
传统放疗后口干燥症预防及治疗常采用改进放射治疗技术用调强放射治疗( intensity modulation radiation therapy ,IMRT) 或三维适形放疗技术优化剂量分布,保护部分腮腺,从而保存唾液腺部分功能。已有的研究结果已证实三维适形放疗不能有效预防口腔干;除此外放疗中采用保护剂氨磷汀选择性的保护腮腺组织,及放疗后使用唾液分泌刺激物如拟胆碱药物也是临床常采用预防和治疗口干燥症的方式。但这些措施常伴有恶心、呕吐、低血压及心率改变等不良反应,而且部分临床研究也证实使用药物保护的患者与与未用药者口干燥程度没有明显差别;另外使用人工唾液或润滑液来缓解放射性口干也有部分疗效。
颌下腺移位术是学者们正在探讨的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防治放疗后口干症的手术方式。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颌下腺可成功地转位于颏下区,经适当的屏蔽,即使在放疗后也可保持有足够的唾液流量,能有效减少放疗后口腔干燥的发生,提高头颈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虽然颌下腺移位术对防治放疗后口干临床应用指征及可能发
生的并发症等仍需作更多的探讨,但已有研究显示的颌下腺移位术治疗优势,预示它的使用将为放疗患者减少和避免口腔干燥带来的痛苦提供新曙光及福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