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在一天中是波动的,存在血压变异和血压晨峰现象。现许多研究显示,24 h动态血压更能预测靶器官损害与心脑血管事件,且发现:心肌梗死在上午9点的发生率比晚上9点高3倍;心源性猝死的发生高峰也在上午9点到12点;清晨的中风发生率约升高60%;老年人在凌晨去世的占60%,心血管疾病突发达70%一80%;这种危险到中午12点后会减小。
这便有理由相信,晨峰血压可能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并可能作为心脑血管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目前虽然对血压晨峰的定义尚无统一标准,但针对血压晨峰的治疗,总结起来有四种方法:
1、临睡前给药:临睡前口服长效降压药,虽可保证次晨降压药物的血药浓度达到降压水平,有效控制血压晨峰,但却可能带来夜间低血压的发生,并可能反而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2、次晨给药:清晨醒来后口服短效降压药,从而控制血压晨峰,但此时血压晨峰可能已经出现,对应的病理生理改变已开始发生,无法起到预防作用。
3、药物定时释放制剂(COER):口服COER后于次晨定时释放短效药物,并迅速起效,达到控制血压晨峰的效果,目前该方法仍在研究当中,但从抑制晨峰血压的角度而言,应是较佳的选择。
4、次晨使用长效、降压平稳的药物:选择谷峰比>50%、并有较高降压平滑指数(SI)的长效降压药,从而控制24h血压的波动,有效控制服药后18-24h血压上升的幅度,目前此类药物循证医学证据较为充分的有替米沙坦,多项临床试验显示,替米沙坦较其他ARB类药物在控制血压晨峰的作用上较为显著。而i-TECHO试验则显示,与氨氯地平相比,硝苯地平控释片能更好地控制清晨血压。
此外,《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则明确指出,在选择降血压药物时,应优先选择一天一次给药,并且是有持续24小时降压作用的药物。故笔者认为,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下,为抑制晨峰血压,应首先考虑长效降压药,并选择谷峰比值>0.5,长效、平稳降压的药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