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穿刺作为一项重要的呼吸科辅助诊疗手段,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胸腔穿刺一般有两个主要目的:
一是治疗性穿刺,解除胸腔积气或积液对肺组织的压迫,改善呼吸功能,或胸腔内注入药物,达到治疗目的。
二是诊断性穿刺,抽样送检,指导临床诊疗。对于穿刺程序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笔者简单的予以归纳总结,希望对临床医师,尤其是初学者有所帮助(注:本文以深静脉导管置管行胸腔闭式引流为例说明):
一、定位要准确
这是操作成功的关键,解剖学是基础。一般来讲,右肺下界在锁骨中线上第6肋间隙,腋前线上第7肋间隙,腋中线上第8肋间隙,腋后线上第9肋间隙,肩胛下角线上第10肋间。左肺下界因受心脏浊音区及胃泡鼓音区的影响,锁骨中线处下界不易确定,其它均与右肺相同。瘦长体型的人肺下界可下移一个肋间隙,矮胖体型则略高一个肋间隙。事实上,由于右侧的肝脏,右侧膈肌可比左侧略抬高约一个肋间隙。
常见的气胸和胸腔积液,在定位上各有技巧。气体游离于胸腔上部,但亦可见周围型,即将肺组织集中向肺门处压缩,结合胸部查体结果,一般取锁骨中线第2-3肋间或腋前线第4肋间,腋中线第4-5肋间为穿刺点。胸腔积液首先填平肋膈角,少量胸腔积液需要定性时可选取此位置进针,但必须拿捏好,最好是在影像学定位指导下进行。
积液量多时穿刺选在胸部叩诊浊音最明显部位进行,一般常取腋前线第5肋间,腋中线第6-7肋间或腋后线、肩胛下角线第7-8肋间为穿刺点。若为局限性气胸、包裹性胸腔积液等,则需影像学定位,指导操作。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胸腔积液患者初期积液量较大,引流后膈肌上抬,最初穿刺时浊音界明显的部位可能变化,穿刺点必须随之变动。尤其是对于曾有过肺叶切除的患者,必须注意这一点。体位的选取也很重要,气胸一般卧位或半卧位,胸腔积液一般采取反坐位或半卧位。
二、把好麻醉关
如果说定位准确是成功的第一步,那么麻醉成功便是操作完成了一半。常规的麻醉程序,取定位肋间下一肋的上缘为穿刺点,不易损伤血管神经,皮下打出橘皮样皮丘,然后边回抽边进针,若回抽出可凝血,提示可能误穿血管,立即停止推注麻醉剂,改变进针深度或方向,必要时退针至皮下,或重新选取穿刺点,并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一旦进入胸腔,抽出气体或液体,应停止继续进针,防止损伤肺脏。
三、固定穿刺针
穿刺针的进针长度可根据麻醉针进针长度大体估算,垂直进入皮下后边回抽边进针,直至有落空感,进入胸膜腔,固定穿刺针,防止其前后左右移动损伤脏器或退出胸膜腔。
四、操作完成后的引流设置
防止短时间内大量引流,肺复张过快导致肺水肿,甚至因氧合状态急剧恶化造成更严重的呼吸窘迫。一般来讲,首次引流不超过600ml,之后控制在1000ml左右,但有时候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可灵活处理,要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必要时监测血压。
五、胸腔穿刺的并发症
除胸膜反应外,尚可并发血胸、气胸、穿刺口出血、胸壁蜂窝组织炎、脓胸、空气栓塞、膈肌损伤等。损伤肺脏易致血气胸,损伤肝脏可造成血肿或出血。误伤肺脏常因进针过深或划伤脏层胸膜所致,轻者无明显症状,可自愈,重者出现呼吸窘迫,影像学可出现血气胸的表现。
损伤肝脏最常见的是定位不准或进针方向向腹腔倾斜,轻者少量出血或形成血肿,短时间可自行吸收,重者出现大出血甚至失血性休克的表现,一般都伴有肝区不适。若怀疑穿刺操作有损伤脏器的可能,应尽快行相关检查,即时处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