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赵兰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感染疾病科赵兰才
一、中医整体观念的概念
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个方面,对临床各科疾病的养生保健、预防诊治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依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则又要靠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其生理上的平衡。每个脏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但又是在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有机配合,这就是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由于脏腑、组织和器官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的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所以在认识和分析疾病的病理状况时,中医学也从整体出发,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应统一起来,在诊治疾病时,通过面色、形体、舌象、脉象等外在的变化,来了解和判断其内在的病变,形成独特的望闻问切四诊和司外揣内、辨证审因的诊法学、病因学。
2 人与自然、社会是统一的整体
整体观念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整体协调和统一,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既强调人体内部环境的统一性,又注重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所谓外界环境是指人类赖以存在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医学根据朴素的唯物主义“天人一气”的“天人合一”说,用医学、天文学、气象学等自然科学知识,论证并丰富了天人合一说,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参”(《素问・咳论》)的天人一体观,人与自然有着统一的本原和属性,人产生于自然,人的生命活动规律必然受自然界的规定和影响。天地是生命起源的基地,天地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运动为生命的产生提供了最适宜的环境。故《素问・保命全形论》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1】。人的生理病理、生长壮老已等活动随着自然界气候环境四季昼夜等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一年四时气候呈现出春温、夏热、秋燥、冬寒的节律性变化,人体生理功能受四时气候的影响而相应地发生适应性的变化,如天气炎热,则气血运行加速,腠理开疏,汗大泄;天气寒冷,则气血运行迟缓,腠理固密,汗不出。人体的发病也受四时气候影响,如季节性的多发病或时令性的流行病有着明显的季节倾向,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曰:“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痹厥”【2】。另外昼夜晨昏、地理环境等皆可影响人体的生理病理,也对疾病的预防治疗起到一定影响,同时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生态变迁与人的身心健康和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社会角色、地位的不同,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动也影响人们的心身机能和疾病谱的构成。
二、整体观念与发病观
发病是机体处在病邪损害和正气抗损害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中医的整体观念将人视为存在于自然、社会与地域环境中的一部分,受外界自然气候社会环境与人体内在脏腑生理心理等诸因素影响,人体的发病离不开以上诸因素的平衡和变化,在整体观念指导下的中医发病观可概括为正虚邪乘、阴阳失衡、内外相应、过用不及。
1正虚邪乘
中医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是正邪交争的过程,正气,指人体的生理功能,主要指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邪能力以及康复能力,简称为“正”。正气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凡是有利于疾病向愈的有利于机体健康的皆可称之为正气,如人体的阳气、津液、气血、脾胃功能、肾中的元气以及卫气营气等都属于正气的范畴。邪气
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简称为“邪”,邪气既包括六淫、疠气、饮食失宜、七情内伤、劳逸损伤、外伤、寄生虫、虫兽所伤等,也包括机体内部产生的病理性代谢产物,如痰饮、瘀血、宿食、内生五邪等。正邪的含义根据对人体健康有益与否而具有相对性,一般情况下自然气候对人体有益,成为人类健康的必备因素而视为正气,有时因具有致病性而成为邪气。如正常的自然气候环境,人体与之相适应,《内经》称为“清阳”、“天气”、“苍天之气”,人体在这种自然界环境气候条件下健康生存,这种气候条件成为人体健康、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必备因素,故可将其视为人体正气的一部分,“天气通于肺”,为肺所主;而异常的气候,气候变化剧烈,与季节不相一致,当温不温,当热不热,则成为致病的六淫邪气;又如饮食七情,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有益,起到化生气血、调理气机的作用,若饮食过量,过饥过饱、七情过度则可导致食积气滞,并可损伤五脏,而成为致病邪气。
正气虚,邪气盛,是发病的必要条件,二者缺一不可。正虚邪乘是中医发病观的基本原理,正气亏虚,邪气乘虚而入,才会发病。此即《素问・刺法论》所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以及
《素问・评热病论》 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此种从正邪立论的病因病机理论,对于认识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大凡正气强盛, 抗邪有力, 则病邪难以入侵, 故不发病,外邪之所以致病,都有人体正虚的基础。如《灵枢・百病始生》:“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3】。正气的抗邪作用主要表现为消除病邪和自身修复调节能力, 而以后者更为重要,对邪气入侵而导致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损伤等生理机能失常, 通过正气的自行修复、调节和补充作用, 使疾病得以痊愈;中医在强调扶正气的同时也注重祛邪和避邪,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4】、《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5】, 在特殊情况下邪气也会成为发病的主要因素,如《素问・刺法论》云:“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6】,说明邪气在一定条件下,在发病中也起主导作用,因为邪气太盛,超乎正气的抗邪能力也可致病,这时的邪气多指疫疠之邪,如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等,在这种情况下要以祛邪为主,兼以扶正。
2阴阳失衡
阴阳学说是贯穿于中医理法方药全程的指导思想,用于发病学,认为正常人阴平阳秘,在病理状态下,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阴阳失衡就会发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7】。阴盛,是指机体出现阴气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阴寒过盛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变化,阴盛则寒指由感受寒湿或过食生冷,致阳不制阴,阴寒内盛,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证。阳盛是指机体出现的阳气偏亢,脏腑经络机能亢进,邪热过盛的病理变化,阳盛则热是由于感受温热阳邪,或感受阴邪而从阳化热,五志过极而化火等所致。阳盛则热多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阴胜则寒,阳盛则热所出现的实寒证和实热证从正邪斗争的角度讲是邪气过盛的结果。
3内外相应
疾病的发生视为体内与体外致病因素相互结合的产物,这一观念源于《内径》的天人相应和正虚邪乘理论。人体发病与气候异常变化有关,气候的异常变化常成为致病的邪气,此为虚邪,正虚之人感受虚邪,内外两虚相感则易发病,如《素问・八正神明论》云:“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8】。体质属于人体的内在致病因素,体质往往决定对外邪的易感性,和感邪后发病的性质,体质类型不同,对六淫的易感性亦不同。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指出木形之人和火形之人,“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而土形之人、水形之人、金形之人,皆“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9】。不同体质感受同一种病邪其临床表现亦可不同,不同体质和内因对外感邪气有选择性,正如清・吴德汉《医理辑要・锦囊觉后篇》所言:“要知易风为病者,表气素虚;易寒为病者,阳气素弱;易热为病者,阴气素衰;易伤食者,脾胃必亏;易劳伤者,中气必损”。内外相应发病观是从人与自然界相互联系的角度区分病因的内外,其实质在整体观念在人体发病学中重视人体内外致病因素的体现,既强调人体内的正气和由先后天因素长期形成的体质,也重视人体外的各种致病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4 过用不及
中医学认为,人体脏腑功能以和为贵,“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若有过用或不及都易生病,过用生病出自《素问・经脉别论篇》:“故春秋冬,,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10】”。张介宾《类经十六卷・疾病类五十三》注:“五脏受气,强弱各有常度,若勉强过用,必损其真,则百病之所由起也”。即指人体脏腑、经脉、气血的功能活动及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各种内在或外界的因素对人体的影响超过了机体自身调节能力,就会导致发病。不及致病,一是指人体脏腑阴阳气血不足或功能活动减弱,成为导致疾病的原因,如《素问・调经论》云∶“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而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11】”。 又如《灵枢・五变篇》曰:“人之有常病也,亦因其骨节皮肤腠理之不坚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为病也……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12】”。其次,六气为病中某一气运不及亦可引起疾病,如金运不及可引起金衰不能制木,肝旺木乘,横逆犯脾,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的胃痛呕吐,泛酸腹泻之证,秋金当令之时,肃杀之气不及,天气反温,木反晦金,则可见气滞胸中,痰浊痹阻,肺气上逆之口干咽燥,咳嗽息促,甚则气逆喘息不得平卧等症。第三,过逸致病也可归属于不及致病的范畴。如“久卧伤气, 久坐伤肉, 久立伤骨, 久行伤筋【13】”,这里的久立、久行为过劳, 而久坐、久卧是过逸,是由于机体某一脏腑组织功能不及导致整体功能失调而致病。
三、整体观念指导空气传播传染病的预防
致病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接触、间接接触、空气、水、食物等途径传播,其中空气是致病微生物传播的重要途径,世界上有超过14种以上的传染病经空气传播【14】,新的经空气传播传染病时有发病和流行,2003 年发生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就是经近距离空气飞沫为主要传播途径。空气传播传染病常见的有流行感冒、流行性乙型脑炎、麻疹、风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百日咳、白喉、猩红热、水痘、肺结核、肺炭疽、EB病毒感染、鼠疫、手足口病、肺炎支原体肺炎等,致病原有病毒、细菌、支原体等,但从中医角度看其发病有共同特点,一是病性可归属于热病或温病,都有发热症状,第二都有外邪“首先犯肺”或卫表的表现:咽痛或咳嗽、恶寒、身痛、流涕等表现,第三发病都有内伤(或伤正或内生五邪)的基础。因此此类传染病的预防首要的是辟(祛)邪,其次要扶正气。避邪气的首要方法是空气消毒。空气消毒是切断空气致病微生物传播途径,预防和控制感染和疾病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目前常用的空气消毒方法有物理、化学和中草药消毒法。化学消毒剂虽种类繁多,但大部分有毒副作用;层流设备等价格昂贵,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推广应用[15,16]。中药空气消毒产品以其天然、无毒、安全、适用于人员密度大,易污染的环境等优点,日益受到关注。用整体观念指导空气传播传染病的预防,可分为四方面:顺四时以全形、调精气以守神、上工治未病、避邪祛邪,如此扶正与避邪结合,才能更好的发挥防病治病的效果。
1 顺四时以全形
养生防病首先要顺四时,就是要顺应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中医认为要研究四季与养生防病的关系,必须先要了解人生存的环境,人生天地间,要根据春夏秋冬的自然法则,完成生长壮老已的全过程,中医认为人法自然,按照四时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规律养生,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5】”,虚邪贼风是在时令中气侯异常,中医叫做虚邪贼风,会导致人疾病发生,农谚曰:“冬天不冷,夏天不热,迟早要坐病”,就是指气候异常会导致疾病发生,冬天由于气血是避藏的,如果这时候太热,让气血都耗散出去,就是中医说的冬不藏精,到春天会病瘟。四季气候不同,六气各有主宰,春风、夏暑、长夏湿、秋燥、冬寒等是自然气象的基本类型,六气因四时而更替,“六淫”也各有主时,春天多风病,盛夏多暑病,夏末秋初多湿病,深秋多燥病,冬天多寒病。人体要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规律而养生,动作以御寒,阴处以避暑,无妄作劳,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法乎自然,只有法自然,顺四时,适寒温,与自然界气候环境相适应,人才能够与万物共存与天地之间,得以正常长养生存,尽其天年,而无患时令病以及各种时疫病之虞。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云:“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17】”。
2
调精气以守神
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四肢百骸及脏腑功能活动协调统一,并在一定的团值内有序地恒动,使机体维持在一个相对的平衡状态,这就是人体的内稳态。即所谓“正气存内”,“阴平阳秘”。 人类具有精神意识思维和七情六欲等高级复杂的情志活动, 机体的健康与否不单纯局限于人体生理机能的正常与否, 更受精神情志因素的影响, 中医学将其称为:“形神合一” ,正常的精神情志活动为人之常情, 并不害人,但长期持久、突然、强烈地精神情志刺激, 能够紊乱气血、内伤脏腑而致病,不仅可引发某些疾病, 而且在相当广泛地影响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医的形神统一的健康观念与1984年WHO提出的健康概念相一致,WHO的健康的经典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全的完满状态【18】”。为了保持形神合一,人的生理、心理和与社会自然地适应力的协调稳定统一,中医强调要调摄精神形体、精神内守、养形与养神兼顾,如此才能保持人体内稳态的平衡,以及与自然界外环境的协调一致,达到人体内、外稳态系统之间相互和谐,人体可以健康长寿。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重要保障,不健康的心理表现为物欲、冷漠化、粗俗化、躁动化倾向【19】,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互为因果。“上药三品,神与气精”(《高上玉皇心印妙经》),精气神既是人之三宝又是养生的三大法宝,它是人的生命存在、运动、延续的物质和能量基础,积精而神全,神全而气足,方能颐养天年。调养精气神的方法,《内经》中给予明确的阐述,如《素间・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5】。”
3上工治未病
“治未病”是代表中医学特色与精髓的重要学说,体现了中医在养生保健和疾病防治方面“防重于治”的特色,其学术思想起源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20】”。《金匮要略》对《内经》的“治未病”思想进一步发展并指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21】。”《内经》“治未病”的理论是迄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循的“预防为主”战略思想的最早记载,已成为我国预防医学的座右铭【22】。 “未病”的涵义包含两方面:一指健康状态的个体阴平阳秘、气血调和且又未受病邪侵害,即“无病”;二指处于发病或传变的前期,疾病早期症状较隐匿且轻,即“欲病”。“治未病”学说一方面指强调养生,预防疾病的发生; 另一方面重视发病之后早期诊治,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祛除致病因子,预知疾病进展,先安未受邪之地,防止疾病加重或传变。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愈后防复的理论体系,预防为主是“治未病”的核心内容。
3.1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与现代“预防为主”的新医学模式正相吻合。它包含调摄保养精气神、体格锻炼、合理饮食、适时养生、科学用药等丰富内容,与空气传播传染病密切相关的防病措施主要有保养正气和主动免疫。
3.1.1 保养正气
防治疾病的关键在于人体的正气,而养生的根本问题在于如何充实培补人体的正气。《内经》非常重视保养正气在养生中的主导作用,明确提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观点,认为各种养生方法都应以保护和提高人体正气为基本原则。坚持此原则即可正气内盛邪不外侵,达到“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病安从来”的目的。这是根本性的预防措施,主要针对健康人或亚健康人群,可以通过保养正气,提高自身免疫抵抗力,消除自身健康危险因素、抵御外界有害因素。与人体息息相关的空气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清洁的空气使人心旷神怡,污浊有毒的空气、瘴气可直接致病,中医历代医家早已认识到清洁空气的重要性,认为“天气,清静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有利于人体健康,为呼吸到清净怡神的天气,主张四时每日清晨呼吸吐纳,吐故纳新,或到有山有水有树林、空气清新的地方养生居住,现代研究表明绿色植物有除毒、富氧、杀菌及负离子丰富等诸多功能。绿色植物的叶片有很多气孔,能大量吸收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森林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要比室内高20倍,负氧离子就像食物中的维生素一样,对人体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提高免疫力大有好处。研究表明,树木长出嫩叶的时候,会散发出具有杀菌作用的三种有机物质,而许多树木散发出的芳香气息,也能杀死空气中的病菌和微生物【23】。百木之长的柏树尤其具有空气净化作用,柏树发出的芳香气体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杀虫的作用。其含有化学成分为菘萜、柠檬萜,这些天然物质不仅能杀灭细菌、病毒、净化空气,而且对人具有松弛精神、稳定情绪的作用。柏树林中弥漫的大量负氧离子,能够提高人体免疫机能,调节呼吸和中枢神经系统,因此又有“空气维生素”之称【24】。为了达到空气清新的目的,现代人研究出许多空气清新剂,是由乙醇、香精、去离子水等成分组成,它的作用是通过散发香气来盖住异味,而不是与空气中导致异味的气体发生反应,也就是说,空气清新剂的效果并不没有清除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它只是靠混淆人的嗅觉来“淡化”异味。有的空气清新剂中还发现了苯系物(如苯、甲苯等)等有害气体,部分人对空气清新剂过敏,尤其是对于一些容易过敏的或者是过敏体质的人更是如此。空气清新剂中含有的芳香类物质如甲醛等,可以刺激人的神经系统,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等,如此看来,健康的空气清毒法是人们迫切需要的,而利用天然药物的中医传统芳香辟秽、清凉解毒等方法无疑是值得期待和开拓的领域。
3.1.2 主动免疫
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许多主动免疫的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如《素问・刺法论》中就有预防疫病传染的内容,“五疫之至……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回答有4种预防方法: 一是“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的导引吐纳法; 二是“于春分之日,日未出而吐之”的含漱法; 三是“于雨水之后,三浴以药泄汗”的药浴法; 四是“每日望东吸日华气一口,冰水下一丸,和气咽之,服十粒”的服小金丹法【25】。它与现代传染病控制传播蔓延采取的远离传染源、不做易感人群、早发现、早隔离等预防措施基本吻合。
3.2
已病早治
中医“治未病”理论临床应用最多还是已病早治,早在《内经》中就有病情处于先兆和萌芽状态就及时治疗的记载,如《素问・刺热篇》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日治未病【26】”。此处之“未病”,非指未生病,而是生病之初病势轻浅,或仅有先兆之时,即病未盛时。此时机体正气未衰、邪气未盛,若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当然病易除之。此乃“上工”之道,故《灵枢・官能》篇曰:“上工……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败其形【27】。”用这种“治未病”“救其萌芽”的思想,指导外感传染病的治疗,就是要在发病早期进行治疗,容易治愈,若迁延到晚期病邪深入五脏,就难以治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28】。”
3.3既病防变
既病之后,病情可能由轻到重,由浅入深的发展,若能早诊治,截断病邪的传变,先安未受邪之地,就可防止疾病的恶化,此谓“下医治已病之病”。
3.4愈后防复
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时刻掌握健康的“主动权”。一般病人初愈后大多虚弱,这就要求在康复医疗中做到除邪务尽。针对患者气血衰少,津液亏虚,脾肾不足,血瘀痰阻等病理特点,采取综合措施,促使脏腑组织功能尽快恢复正常,达到邪尽病愈、扶助正气、消除宿根、避免诱因、病不复发的目的。如《素问・热论篇》在论述热病的护理与饮食禁忌时指出: “病热当何之? 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29】。”提示了疾病痊愈之初,余未尽,脾胃虚弱,胃气未尽恢复之时,注意饮食之调护而进一步扶正祛邪。
4 避邪祛邪
人们要主动规避“虚邪贼风”,远离一切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和有害于人体的外界致病因素。避免接触外环境的有害因素、阻止致病因子进入人体内环境,这种有效的病因预防,古今医家积累了很多“避毒气”、“辟瘟疫”的方法,值得深入研究和发掘。
4.1 古代避邪祛邪方法
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摸索出一套防病辟邪的方法,如焚苍术、燃艾蒿、插茱萸以及焚祛疫避瘟香、佩香囊等,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文物中,四个香囊和六个绢袋内,就盛放着辛荑、肉桂、花椒、佩兰等芳香性药物。表明先民早已懂得通过佩带香囊辟秽消毒,以避免疾病的传播,且成为习俗并在民间一直流传下来【30】。医史文献记载预防温疫方法有用中草药烧烟或制成汤液喷洒进行空气消毒、以药物嗅鼻、佩带祛邪香囊、口服预防药剂等【31】。敦煌古窟中发现的“殷人火防疫图”记录了烟熏消毒法【32】;《本草纲目》也有关于用中草药烧烟熏治以避瘟气和邪气的方法记录;《临证指南医案》曾曰:“夫疫为秽浊之气,古人所以饮芳香、采兰草,以袭芬芳之气也,重涤秽也【33】”;晋代著名医家葛洪在《肘后方》“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一节中提出了20多首防治疫病的方剂;在我国民间端午节有“悬艾草,饮艾酒,食艾糕,熏艾烟”的民俗,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可见,艾曾经是家喻户晓、人人会用的药物。现代研究表明,燃烧艾叶发出的烟气,具有抑菌、杀菌、抗病毒的功效。2003年春,SARS流行,人们又燃起了艾条,用来进行空气消毒。我国民间习俗,端午节挂艾条、菖蒲,熬艾叶水洗澡,或喷洒庭院房角,烧艾火、燃艾烟熏屋内,这是有科学道理的。
4.2现代中医药避邪祛邪的研究
为达到避邪气、祛邪气以减少空气传播传染病感染发病,人们在中药空气消毒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中药消毒由于低毒、腐蚀性小颇受关注,在空气消毒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常用于空气消毒的中药有苍术、艾条、板兰根、藿香、金银花、连翘等,主要是利用其芳香化湿、清热解毒作用。研究表明艾叶水浸剂、艾叶烟熏和艾叶油有抗细菌、抗真菌、抗支原体作用,用燃艾室内空气消毒合格率可达100%【34,35】。赵阿娜等【36】利用苍术提取液研制出复方苍术消毒剂应用于空气消毒,并与过氧乙酸熏蒸消毒法、苍术和艾叶燃烧消毒法及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消毒剂的气溶胶喷雾法用于空气消毒,其消毒效果与过氧乙酸熏蒸消毒法相似,但明显优于苍术、艾叶燃烧消毒法和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法,应用于医院的不同区域均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张氏【37】报道用纯中药研制的空气消毒液(主要组成竹茹、黄芩、柴胡、薄荷、苍术等)用喷雾空气消毒,其作用与紫外线照射法和过氧乙酸喷雾法相似,而且气味芳香、无刺激性、无害;王氏【38】以槐花米、茶叶、艾叶、石香薷等天然材料,经提取配制成一种天然空气清新剂,利用微型喷雾器(气雾瓶)喷出挥发油杀菌,可使臭气中主要成分H2S、N H3的平均消除率分别降低88.8%和92.1%,喷雾后10分钟对空气卫生菌的消除率为60.0%―92.1%,与对照组喷自来水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 span="">)。何氏【39】的实验观察发现,芳香辟秽中药(由藿香、艾叶、苍术、千里光、佩兰等12味药物组成)挥发油的空气消毒效果优于紫外线(P<0.05< span="">),对手术室、病房、治疗室等场所的杀菌率达86.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田秋姣【40】等研究表明,由鱼腥草、板蓝根、大青叶、黄柏、黄芩等中药制成的中药空气消毒剂对金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杀灭率 100%。徐氏报道【41】以大青叶、连翘、板蓝根、金银花等制成 40% 的乙醇提取液――青连空气消毒剂,对病室空气喷雾自然菌杀灭率为91.13%。詹小平【42】等报道用艾叶、苍术、石香薷等单味药烟熏、熏蒸等方法消毒病室空气。此类药多辛温香燥,有芳香辟浊化湿的作用。艾叶含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α-溶血性链球菌、结核杆菌、绿脓杆菌、白喉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杆菌等10多种常见细菌有杀菌或抑菌作用,还对多种皮肤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
从近年来的报道可以看出,中草药作为空气消毒剂具有物理及化学空气消毒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我国已经广泛开展了应用中草药防治空气微生物污染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中草药空气消毒产品的研发和应用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空气微生物致病机理研究不足;致病微生物监测和快速鉴定技术落后;中草药消毒剂以杀灭细菌研究较多,而杀灭真菌、病毒的研究较少等,总之,中草药空气消毒产品具有良好的开发和应用前景,可以更好地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优势。
四、结语
中医学整体观念包含着鲜明的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强调世界是物质的,构成世界的物质的起源为“气”,在天地之气的变化下,才有了人类和世界万物,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脏腑组织器官互相联系和制约,构成协调统一的整体,人的生理病理都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自身情志的影响,整体观念在中医的发病观上有正虚邪乘、阴阳失衡、内外相应、过用不及等四方面的体现。用整体观念指导空气传播传染病的预防,就是要做到顺四时以全形、调精气以守神、上工治未病、避邪祛邪,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中药空气消毒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既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又颇有科学依据和实用价值,值得深入研究,做好以上四方面的措施,则可降低空气传播传染病的发病率,提高人们的健康福祉。
参考文献
【1】佚名著.全本黄帝内经[M].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2010,01:86..
【2】佚名著.全本黄帝内经[M].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2010,01:28.
【3】佚名著.全本黄帝内经[M].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2010,01:493.
【4】佚名著.全本黄帝内经[M].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2010,01:224.
【5】佚名著.全本黄帝内经[M].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2010,01:20.
【6】佚名著.全本黄帝内经[M].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2010,01:261.
【7】佚名著.全本黄帝内经[M].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2010,01:31.
【8】佚名著.全本黄帝内经[M].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2010,01:89.
【9】佚名著.全本黄帝内经[M].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2010,01:85-87.
【10】佚名著.全本黄帝内经[M].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2010,01:77.
【11】佚名著.全本黄帝内经[M].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2010,01:176.
【12】佚名著.全本黄帝内经[M].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2010,01:445.
【13】佚名著.全本黄帝内经[M].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2010,01:85.
【14】徐文体,宁培勇,丁津华,等. 空气消毒研究进展 [J]. 中国消毒学杂志,2005,22(3):327-329.
【15】熊磊,陈柏君,明溪 . 中药在空气消毒方面的研究概况 [J]. 中国消毒学杂志,2012,29(6):508-511
【16】 宫照英,刘萍,范柳青.蒲公英合剂空气消毒作用的研究 [J].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17(3):22-23.
【17】佚名著.全本黄帝内经[M].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2010,01:25.
【18】李秋梅,李巧荣,杨永华,张培霞.亚健康状态研究进展,职业与健康.2010,26(23)2860.
【19】刘健. 治未病有5 个基本内容[N]. 中国中医药报-学术与临床,2008,21( 4) 10.
【20】佚名著.全本黄帝内经[M].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2010,01:23.
【21】张仲景原著,秦恩甲整理.新编宋本仲景全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0.01:197.
【22】翟昂帅,张军平.中医治未病理论与现代应用研究[C].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会议暨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
48-52.
【23】钱 伟。常到绿树丛中“洗洗肺”,现代养生,2013.(1):70-71.
【24】 荣蔚.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12.(6):42-43.,
【25】 佚名著.全本黄帝内经[M].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2010,01:251.
【26】佚名著.全本黄帝内经[M].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2010,01:104.
【27】陈大为.图解黄帝内经全集.刺热篇.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744.
【28】陈大为.图解黄帝内经全集.刺热篇.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51.
【29】佚名著.全本黄帝内经[M].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2010,01:102.
【30】何祚成.: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药物.新医药学杂志, 1973,(2):35~37.
【31】Engelhart S,Loock A,Skutlarek D,et
al .Occurrence of toxigenicAspergillus versicolor isolates and sterig atocystin
in carpet dustfrom damp indoor environments [J]. Appl Environ Microbiol,2002,68:3886.
【32】龚婕宁 . 中医药防治“非典”相关问题的探讨 [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9(4):197-200.
【33】宋正海 . 中国古代自然异动态分析 [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425
【34】李慧.艾叶的药理研究进展及开发应用。基层中医杂志,2002,16(3):51
【35】 李小敏,赵红梅,林金玉。爱婴病房艾条熏蒸的消毒效果研究。南方护理杂志,1998,5(1:2.
【36】赵阿娜,王撬撬.复方苍术雾化剂进行空气消毒的临床研究〔J〕.中国药师,2005,8(5):399.
【37】张淑良,闫小平.中药空气消毒液消毒作用的实验研究.山西护理杂志,1993.:7(4):32~33.
【38】王修德,孙华斌,王新斋,等.天然空气清新剂及其效果观察.中国公共卫生,1995.11(11):494.
【39】何飞舟,王淑云,唐正平,等(芳香辟秽中药挥发油空气消毒作用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湖南中医杂志,1999.15(2):54.
【40】田秋姣,张利红.
清新中药空气消毒剂的杀菌实验研究[J]. 湖北中医杂志,2009,31( 12) : 7 -8.
【41】徐敏,朱贺,林金萍,等.
青连空气消毒剂的研制与杀菌效果观察[J]. 护士进修杂志,2003,18( 8) : 684 -685.
【42】詹小平,邓小微,沈丽珍.
三种中药熏洗法对重症监护病房空气消毒效果比较[J]. 中国消毒学杂志,2009,26( 2) : 168 -16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