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作为天然药物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亲睐,在慢性疾患、亚健康甚至健康人群中均有广泛应用,而随着现代开发和使用范围的扩大,中草药及其制剂的不良反应报道屡有所闻。近年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显示,在致不良反应药物中,中药仅次于抗生素、解热镇痛药而位居第三。临床实践证明,我们应该科学地认识中药,中药之所以能治病,很大程度上是以其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阴阳的失调,更何况有些中药还含有某些有毒成分。
中医治病讲究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用药讲究合理配伍,又有饮食生活宜忌,就临床所见,导致应用中药产生毒副作用的原因相当部分是由于使用不当造成的,多了解一点中医用药的知识,有助于把中药的不良反应降到最低。
1、辨证用药:
辨证有误则药不对证,会加重机体阴阳的偏盛或偏衰,以致病情更趋严重。如疮疡日久、淋证、失血病人即使有表证也应慎用解表药;表虚自汗、阴虚盗汗禁用解表发汗药;实热证、津血亏虚者忌用温里药。再如羚羊解毒片有疏风解表、清热解毒功效,治疗外感风热效果好,用于外感风寒者则会加重病情;感冒清热冲剂为辛温解表药,宜用于感受风寒所致之风寒感冒,如仅从字面上的“清热”理解而用于风热感冒或感受风寒郁久化热证则南辕北辙;通宣理肺丸治疗风寒伤肺所致咳嗽效果好,若用于肺热咳嗽则属药证不符,疗效可想而知。
2、合理配伍 :合理的配伍有益于治疗,中药组方大有讲究;中西药合用还应注意药物理化性质的变化影响疗效或产生毒副作用。
(1) 中药合用:中医用药组方中各味药既有适应证,又有禁忌证。中药配伍中有配伍七情、君臣佐使、三因制宜、大小缓急等讲究,这些配伍讲究使中药组方达到既有的放矢治疗疾病、增强疗效,又可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七情配伍中的相须、相使是使药物增效,相畏、相杀是使药物减毒,相恶是使药物减效,相反是使药物增毒,中药的十八反、十九畏、孕妇用药禁忌等是中医学上千年经验的总结,不可忽视,所以组方中应避免相恶、相反。君臣佐使是指各药在方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有些不良反应并非中药本身的毒副作用所致,而是不合理配伍造成的,例如2005年6月发生在云南昆明某小学集体喝“大锅药”中毒事件,200多名小学生为预防水痘集体服用了“大锅中药”之后,导致151名学生陆续出现腹痛、腹泻、呕吐、头痛等中毒症状,并有一名小学生抢救无效死亡。事后查明该药方里的15味中药每味药均符合国家药典规定,为合格药物,之所以导致了中毒事件的发生,是由于配伍不合理,苦、寒性药物较多造成的。又如知母与人参在药理研究中均显示有降血糖作用,但二药合用时则降糖作用减弱。这说明中药配伍应用不能仅仅根据药理研究,而应以中药的组方原则为基础。中药配伍中还注意应尽量避免药味太多太杂,否则会因药物作用的相互掣肘而降低疗效并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2)中西药配伍:随着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广泛开展,中西药合用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不可否认,中西药合理应用常可缩短病程、提高疗效,但在临床中也存在诸多不合理不科学的中西药合用现象,致使疗效降低甚至产生不良反应。例如,含大量鞣质的中药,如大黄、五倍子、q蓄、石榴皮、地榆、坷子肉、虎杖等,不宜与口服抗生素合用。因鞣质能与生物碱盐类、苷
类、蛋白质等生成不溶于水的沉淀物,从而不被胃肠道吸收,阻碍抗生素产生疗效;酸性较强的中药不宜与碱性较强的西药合用,如中成药保和丸、六味地黄丸等,都含有酸性中药(乌梅、山楂、五味子、山萸肉等),不宜与西药氨茶碱、氢氧化铝凝胶、胃舒平、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合用;同样道理,碱性较强的中药也不宜与酸性较强的西药合用;中药麻黄及含有麻黄的中成药如川贝精片、止咳定喘膏、防风通圣丸等均含有麻黄碱,不能与降压药合用,因为麻黄碱能收缩动脉血管而升高血压,可与降压药发生拮抗,影响降压药的疗效,甚至会导致患者血压升高;
甘草与降糖药合用,药理上产生拮抗作用;另外,糖尿病患者在服二甲双胍、优降糖等降糖药期间忌服人参、鹿茸等补药,因为这些中药所含有效成分能促使糖异生,减少人体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葡萄糖分解,从而使血糖升高,加重病情;
中西药物同效药物重复合用,可使有效剂量过大,增加不良反应,如中成药速效救心丸与西药消心痛或心痛定合用,中药感冒清热冲剂与西药的感冒通合用等等;中西药物同类品种重复使用,如消渴丸与优降糖合用、正天丸与麦角胺咖啡因合用、维C银翘片与百服宁合用等,这些中成药中分别已含有优降糖、咖啡因、扑热息痛等西药成分,盲目合用可使用药剂量加大,从而增加毒副作用;中药木通、厚朴、防己、细辛等含有马兜铃酸成分,不宜与西药的磺胺类、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等抗生素合用,因为以上中西药都具有肾毒性,合用后会加重对肾脏的损害。
3、斟酌用量:有些中药的作用与用量有关,应根据病情需要斟酌用量。例如甘草1~3克能调和药性,5~15克能益气养心,大量服用或小量长期使用,病人可出现脘闷、水肿、低血钾、血压升高等;红花量小和气养血,量大活血化瘀;苏木量小和血,量大破血;升麻少用清热解毒,多用升阳举陷;麦芽小剂量消食化积、疏肝解郁而催乳,大剂量单用消散力强,耗散气血而回乳。另外,还要根据药物在方剂中的主辅、药性峻缓等决定用量。在方剂组成中,主药用量重,辅药用量轻;凡使用毒峻烈药,须从小量开始,再根据患者服药后的情况酌情增减。
4、中病即止:勿随意长期用药,避免慢性蓄积产生不良反应 。
中药活性成分含量低,作用缓和而持久,但慢性病人长期服用,往往可因为产生毒副作用的物质蓄积产生不良反应。大黄作为泻药(用量1~5克)不能长期服用,小剂量(0.05~0.3克)表现为收敛活性,产生便秘。德国药品管理机构――联邦药物和医疗用品研究所1996年规定:含大黄属(大黄根)等植物药的生药、生药配制品及提取物,只能短期用于便秘,而不能用来助消化、净血、减轻体重等,连续服用不得超过1~2周。再如美国学者对133例服用人参的慢性虚弱者进行分析,病人平均每天服人参3克,连续一个月,全部出现中枢神经兴奋和刺激症状,尚有26人咽部刺激、9人性欲亢进、6人抑郁、14人浮肿、7人食欲降低、5人血压下降、4人闭经,其中4例因用量过大,导致人格解体和精神混乱。长期小剂量使用含马兜铃酸制剂可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近年已发现具有肾毒性的中药还有雷公藤、草乌、益母草、苍耳子、天花粉、芦荟、威灵仙、土茯苓、大青叶、泽泻、白头翁、苦参、蜈蚣等数十种之多,在服用含这些成分的中药时亦应注意不可久服。。胖大海作为保健饮料长期泡服,易致大便溏泻、饮食减少、脘腹痞闷不适而消瘦。长期服用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等,会因蓄积而出现慢性汞中毒等等。
5、饮食禁忌:药有药性,食有食性,两性相悖则不利于病人,因此,服用中药常有饮食禁忌,俗称忌口。如服发汗药或治疗寒性病忌食生冷,调理脾胃药或治疗热性病时忌食辛热油腻,消肿理气药忌食豆类,止咳平喘药忌食鱼腥,地黄、何首乌、蜂蜜忌葱,土茯苓、威灵仙忌茶,鳖甲忌苋菜等。医生应将必要的禁忌、用药风险对病人做出必要的提示,让其注意并做出选择,否则易引发不良反应。
总之,中药亦是药,和西药一样有毒副作用。从宏观角度看,中药之治病多是以其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寒凉药能清热,但易伤阳;热性药可祛寒,但能耗阴;攻伐药固可祛邪,但能伤正气;滋补药固能扶正,但有恋邪之弊,那种认为中药完全无毒副作用的观念是不科学的。近年曾有中药清肠排毒之风,也曾看到有商家将牛黄解毒片誉为“人体清道夫”,谓之有病无病均可常服,殊不知服药久泻可使机体产生诸多功能失调;牛黄解毒片不仅药性苦寒而且本身就含有毒成分。作为一名临床工作者,不仅要合理应用中药,更有责任提醒广大患者不可盲目跟风,不要被商家的广告忽悠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