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属于中医的“眩晕”、“头痛”、“不寐”等病症范畴。中医认为原发性高血压的病机特点为虚实夹杂,虚在肝肾亏虚、精血不足,实在肝阳上亢、气滞血瘀、痰浊内阻等,治疗上多从平肝潜阳、化痰熄风、补益肝肾立法辨证施治,由于该病的形成与先天体质、精神状况、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所以常需持续服药治疗才能使病情稳定。
其实,中药外用也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手段之一,外用药既免除了煎服药物的不便和不安全因素(毒副作用),也减轻了患者的身心和经济负担,可单独或辅助用于各期高血压的治疗。
一、 药枕疗法:
“闻香味能治病”在祖国医学中早有记载。三国时代的名医华佗就曾运用过香味疗法治病;唐朝孙思邈的《千金方》、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明朝李明珍的《本草纲目》中均有中药装枕治病的记载;清代吴尚先《理渝骈文》中则有"健身丁公枕"可以"疗百病,延年益寿"等内容。药枕治病的原理主要是通过鼻腔闻到中药特有的芳香气味,起到疏通经络、调畅气血的作用。从中医理论中疾病治疗原则的补泻分类而言,芳香或辛香类药物具有“轻可去实”、开窍宣泄作用,属治法中的泻法范畴。药枕疗法温和的“开窍”、
“宣泻”作用,对高血压的“上盛下虚”、“虚实夹杂”证,能起到泻实以补虚的作用,所以,选用药枕疗法治疗或辅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选择。
常用降压药枕配方:
方1、野菊花、杭菊花、冬桑叶、夏枯草、辛夷各300克,薄荷200克,红花100克冰片50克(临用时拌入)。
方2、菊花1000克、川芎400克(为粗末)、丹皮200克(为粗末)、白芷200克(为粗末)、竹叶500克。
方3、荆芥、防风、钩藤(为粗末)、夏枯草、牛膝(为粗末)、菊花、桑叶各250克。
方4、石菖蒲、合欢皮各500克、侧柏叶400克(均制为粗末)。
将以上各配方药物充分晾晒干燥后再行加工,加工成粗末后装入干净棉布缝制的枕芯中做成药枕,可将药枕放在普通枕头上面,睡时枕用,使用期间应注意保持药枕干燥,酌情3―6个月更换药物,可连续使用2―3年。
二、中药外敷:
中药外敷是指将中药加工制成需要的剂型贴敷于相应穴位上,使药物接触穴位处皮肤,对穴位产生刺激作用的治疗方法。该疗法具有疏通经络、平衡阴阳等作用。有关腧穴的基础研究显示,中药贴敷某些特定穴位{如神阙},可增加高血压病患者每搏心输出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对高血压病有很好的降压作用。
常用中药外敷配方:
1、吴茱萸细末15―30克,用醋或生理盐水调制做成小药饼,贴敷双侧涌泉穴,用胶布固定,晚上睡前贴敷,次日晨起取下,10天为一疗程。
2、胆汁制吴茱萸100克、龙胆草60克、土硫磺20克、朱砂15克、明矾30克,共为一料,制成细末,装瓶密封备用。用时取药粉适量加少许米醋调成糊状,分别贴敷于神阙(即肚脐)、トǎ翰脊潭āC客硭疤螅纬咳∠拢1个月为1疗程。
3、马钱子12克(去壳,取仁),白丑2克,黑丑2克,鸡苦胆12克(鲜用),取前三味混合捣碎,然后加入鸡苦胆共捣成膏状,装入瓶中备用。用时取配好的药膏敷于涌泉穴,用胶布固定。睡前贴敷,次日晨起取下,隔日一次,4次为一疗程,
4、川牛膝、川芎等份,制成细末,置干燥处备用。贴药时取仰卧位,将“神阙”穴擦干净,取药末3―5克放在穴位上,用胶布固定,
3~4天换药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
贴敷治疗一般应坚持1~2个疗程后方能见效,病人在血压下降的同时,头痛、眩晕、四肢麻木等症状亦有所减轻。另据有关报道,贴敷治疗对高脂血症、肥胖亦有治疗作用。
三、中药足浴:
中药足浴是指将单味或复方中药水煎待温后浸泡双足的治疗方法。高血压病的临床症状往往表现为头痛头晕,这些病症按中医病位分类属“病在于上”。脚位于人体下部,实施足浴疗法时刺激了足部密集的穴位,体现了中医治疗中“上病取下”的原则,而中药足浴更是发挥了中药和足浴的双重作用,是中药与足浴疗法的有机结合,所以中药足浴疗法治疗高血压病是有理论依据的。有报道称,中药足浴疗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有效率可达90%以上。
常用足浴配方:
1、磁石30克、钩藤20克、石决明、独活各15克、桑枝、枳壳、蔓荆子、白蒺藜、白芍、牛膝各10克,党参、黄芪、当归、乌药各6克。
将以上配方中药用双层纱布包裹置煎煮容器中,加水约2000毫升浸泡10分钟左右,然后加热至开锅,待温度适宜后泡足,每次30分钟,每日一至二次,每剂中药可泡足2天,
30天一疗程。一般应坚持2至3个疗程方能见效,疗程间可间隔数日。
由于高血压病病因复杂,某些致病因素如先天体质的差异、生活环境的改变、精神状态的好坏等都会对血压产生影响,所以采用中药外治诸法治疗高血压应坚持按疗程治疗,并可长期间断实施。单纯应用中药外治法,往往仅适用于早期高血压患者,对于二、三期高血压病人可作为辅助疗法选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