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前房是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早期最常见的并发症,滤过过强是常见原因,多由巩膜瓣制作不当、巩膜瘘口过大、瓣膜密闭差及滤过泡过大引起。
(1)巩膜瓣太薄,如果巩膜瓣太薄势必收缩明显,再加上巩膜瓣缝合不严密,而致滤过过强。术中巩膜瓣厚度不应低于三分之一巩膜厚度。
(2)小梁切除长度与巩膜瓣等长,这样实际造成小梁切口与巩膜瓣两端切口相对应,等于房水直接进入结膜下,易于形成滤过过强,手术中切除小梁的长度过长时浅前房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小梁切口两端至巩膜瓣边缘至少大于0.5mm。此类浅前房通常保守治疗即获良好效果,对于浅Ⅰ级前房无需特殊处理,Ⅱ级和Ⅲ级浅前房首先采用散瞳剂,散瞳可防止虹膜前后粘连,术后每天应用1%阿托品眼药水点眼,必要时结膜下注射混合散瞳剂,对滤过过强的病例,除散瞳外,可在滤过泡相应部位的眼睑表面,外加梭形小枕,用绷带轻轻加压包扎。
并静滴20%甘露醇250ml,地塞米松10 mg。如前房炎性反应明显,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2.5mg,1~2次/d。代替压迫滤过泡的方法有戴用胶原罩软性接触镜。另外可使用自体血滤过泡内注射。一般治疗3~5天前房即可形成。若保守治疗效果不佳,一般情况下,浅Ⅱ级前房经积极综合治疗5~7天,浅Ⅲ级前房1~2天后仍无好转,应采取前房重建术。前房空气注入量以角膜与虹膜分离开,周边前房形成为宜。
(3)结膜瓣渗漏,结膜瓣为滤过泡外层保护组织,虽有巩膜瓣减压,但仍有部分房水引流至结膜下。结膜瓣愈合不良,针眼,破裂,结膜切口有筋膜嵌顿及术中结膜瓣固定较差,都会使房水失去滤过屏障保护,造成房水渗漏而致浅前房。同时房水渗漏又影响结膜伤口的愈合。
联合应用抗代谢药物患者更应高度重视,倘术后发生低眼压浅前房(通常滤过泡扁平),首先应在裂隙灯下仔细检查滤过区结膜有否缺口渗漏存在。用荧光素检查见渗漏部位多有溪流现象。预防处理,勿在滤过区域做结膜下注射,巩膜瓣缝线端应埋藏于组织下,以穹隆为基底结膜瓣应牢固拉紧自前覆盖至角膜缘切口前约0.5~1.0mm,以防止术后结膜瓣退缩,巩膜瓣切口外露和滤过泡前缘渗漏。
结膜瓣缝合好坏与手术成功率有着密切关系。对于小的渗漏局部使用表皮生长因子等促进、保护上皮组织的药,并通过加压包扎均能愈合,对于像瀑布样较大的渗漏及结膜瓣后退致巩膜瓣缘外露性渗漏,应积极采取手术探查找到渗漏部位,分层紧密缝合。
(4)脉络膜脱离,睫状体脉络膜脱离也可致低眼压性浅前房,经保守治疗,大多数脉络膜脱离随着时间的延长,眼压逐渐升高均能自行缓解,若脉络膜脱离面积较大浅前房持续并扩大呈浅Ⅱ或Ⅲ度无前房,而需手术引流脉络膜上腔液体并联合前房注气术均获得良好效果,本手术方法可多次重复施行。在手术结束时,从穿刺口向前房注入BSS液加深前房,提高眼压,以防术后眼压过低。
(5)恶性青光眼,恶性青光眼引起浅前房常伴有眼压升高。原因为睫状肌收缩发睫状环阻滞,晶体悬韧带松弛,睫状体与晶体赤道部粘连,房水潴留的晶体后面,晶体及虹膜均向前移动,虹膜出现高度膨隆,前房普遍变浅房水排出受阻,此时只能向后方导流。导致玻璃体脱离前移,这样使晶体更向前推,前房更浅,房角重新关闭形成恶性循环,故呈睫状环阻滞性闭角青光眼。
对恶性青光眼应及早采取紧急措施,减低眼球后部的压力,打破睫状环阻滞,与此同时必须采取包括高渗剂、碳酸酐酶抑制剂及睫状肌麻痹剂并应辅以皮质类固醇药物的药物治疗,以减轻炎症反应及睫状体水肿。如果药物治疗4~5天后无效时,可改变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包括玻璃体穿刺放液及前房充气,如无效则采取晶体摘除或玻璃体切割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