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可根据病史、临床表现(骨痛、骨折等),实验室检查(如血钙、尿钙增高、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血清睾酮水平低下等),X线片和骨密度测定等可以确诊。患者最好到正规医院检查,避免误诊和漏诊。
骨质疏松高危人群有:曾经发生过骨折的人;女性大于65岁、男性大于70岁的人;嗜烟酗酒的人;过度节食减肥的人;不常晒太阳的人;饮食偏高蛋白的人;长期卧床或运动很少者;长期服用类固醇、抗痉挛药、利尿剂、抗凝血剂、胃药、止痛药的人;患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性激素低下者;具有骨折家族遗传史的人。
预防
预防骨质疏松要从孩子抓起,我们的骨骼看似静止,实际上一直处于骨形成与骨吸收的交互作用之中。从出生开始,骨形成要大于骨吸收,骨骼一天天变得结实和强壮。20岁以前骨骼沉积速度最快,20岁时基本达到人的最高骨量的90%,到30~40岁达到骨量的最高点,即峰值骨量。
30岁以前骨骼的储备明显大于支出,储备越多,以后发生骨质疏松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就小。30~40岁时,骨形成和骨吸收处于平衡状态。大约40岁后,骨骼的吸收大于形成。妇女大约在35岁时丢失骨松质,约40岁时开始丢失骨密质,随着年龄增长,在所有骨骼部位均可发生骨丢失。
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妇女可能丢失其骨密质的30%,还可能丢失骨松质的50%。而女性更年期骨量加速流失。伴随着雌激素的缺乏,这种加速的骨丢失可持续5年以上。骨丢失加快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骨骼是否能达到最好状态,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等有关。我们应该教育、引导青少年自幼注意饮食,加强锻炼,从小就让骨头长得结实。骨量的积累大部分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
我国的男孩和女孩19岁以前,骨量达到接近90%,必须教育青少年不要放过剩余的10%,青春期也要很好地加强营养、锻炼。骨骼最强健的年龄段是25~40岁,也就是说该年龄段骨骼达到了最高的骨量和最好的质量。
过了40岁,骨质流失的速度就超过形成速度,骨量开始下降,骨质逐渐变脆,随着年龄增长,发生骨质疏松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几率也增加。如果年轻时期忽视运动,饮食结构不均衡,导致饮食钙的摄入少,达不到理想的峰值骨量和骨骼质量,就会使骨质疏松在较早的年龄出现。
因此,我们呼吁:骨质疏松的预防要及早开始,在年轻时期获得理想的峰值骨量,从而一生拥有健康的骨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