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 9 月,联合国举行了由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参加的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级别会议,提出加强非传染性疾病(通常指心血管病、癌症、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的防控任务和要求。2012 年 5 月,原卫生部等 15 个部委联合制定了《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 年》,慢性病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是提高高血压治疗率和控制率的重要措施
当前我国心血管病死亡占总死亡的 41%,每年死亡 350 万,其中 70% 的脑卒中和 50% 的心肌梗死与高血压有关。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减少 40%~50% 的脑卒中危险和15%~30%的心肌梗死危险。因此,控制高血压是心血管病防治的切入点。
估算 2012 年我国有高血压患者 2.66 亿,但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低于 40% 和 10%,原因是多方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患者对高血压的认识不足,治疗的依从性差。调查表明,初诊高血压治疗一年的依从性仅为 30%,严重影响了高血压的治疗率和血压控制率的改善。因此,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教育,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的危害及长期治疗重要性的认识很有必要,高血压患者教育指南是将成为提高高血压治疗率和控制率的重要措施和助推器。
正面宣传科学的健康知识,抵制伪科学,澄清高血压认识的误区
高血压常见的认识误区比比皆是,主要表现为:高血压无不适症状,可以不用降压药;凭感觉用药,头晕吃药, 头不晕停药;用食疗或理疗仪器,不服用降压药;认为是药三分毒,不愿意长期用降压药等。针对以上高血压认识的误区,有必要正面宣传科学的高血压防治知识。
高血压教育需要规范化,需要权威科学的指导教材
目前我国健康教育的碎片化及不规范性已不能适应高血压防治的新要求。亟需制定国家级权威的、科学的、实用的高血压教育教材和医务人员开展高血压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即《中国高血压患者教育指南》。
指南制定过程
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中华预防医学会的指导下,高血压联盟(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联合组织制订《指南》。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等多个组织为合作单位。
2012 年 7 月 1 日在西安举行启动会,来自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主办单位和相关学会的领导、专家出席了会议,确定了《指南》的编写框架,20 余位有关领域的专家(临床、营养、运动、健教、社区、管理)撰写了初稿。此后,在上海、杭州、南京、天津、成都、北京召开了多次专家、基层医生、疾控和健教人员参加的意见征集会和高层专家讨论会,对《指南》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 2013 年 4 月 19 日举行专家定稿会。6 月 19 日举行基层医生和媒体意见征集会。《指南》的制定发表是指南委员会集体智慧的结晶。
医务人员对患者教育的责任与内容
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教育是医务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由于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高血压一旦发生,就需要终身管理。患者除了就诊时与医生有短暂的交流,大部分时间需要进行自我血压监测与管理。加强对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逐步掌握高血压的防治知识和技能,促其养成良好的遵医行为,以达到自觉地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提高治疗依从性,提高降压达标率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医务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包括医生、护士、药剂师、营养师、公共卫生人员、健康教育人员在内的各类医务人员,都有责任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因地制宜对患者进行高血压相关知识的讲解教育。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卫生院、村卫生所、保健院、健康教育所等在内的基层医疗或健康管理机构是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基层医务人员是高血压教育的主力军。
高血压健康教育的内容
健康教育的核心是行为干预: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提供相应的健康教育内容和行为指导。
分层目标教育:健康教育计划的总目标可分为不同层次的小目标,将每个层次目标设定为患者可以接受、并通过努力能达到的,而前一层次目标是达到后一层次目标的必需。
高血压健康教育的方法
医院健康教育
门诊教育:候诊时,采取口头讲解、宣传栏、黑板报、小册子、广播、医院视频健康教育联播系统、录像、电子显示屏、电脑触摸屏、多媒体投影等形式开展健康教育。随诊时向患者提供高血压自我保健的健康教育处方。告诉病人看病前应该做什么准备。一分钟教育:大型医疗机构医生的工作繁忙,时间紧张,可针对患者的主要问题进行一分钟重点教育。患者信任医生,能够取得好的效果。
住院教育:住院治疗期间,可进行较系统的、循序渐进的高血压防治知识、技巧和自我管理的教育。患者出院时应进行出院教育和随访。
教育内容的选择:根据患者病情和学习能力决定教育内容。教育内容应该是简单、重要、有用,并可多次重复,以加深患者的印象或使其熟练掌握某些技能。
重点教育内容:药物应用指导(患者所用药物的用法、剂量、药物不良反应及用药的注意事项等)、生活方式指导(饮食指导,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要有规律,适当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和内容)、心理指导(介绍疾病的有关知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解除过多的顾虑,心情舒畅地尽早回归家庭和会)、功能锻炼指导(制定功能锻炼的计划,并耐心示范锻炼方法)
教育团队的组成:为保证对高血压患者规范的健康教育的开展,宜设立高血压或心血管专业健康教育与咨询岗位,可以请富有临床医护经验的护士担任。
社区和工作场所的健康教育
开展社区调查,发现社区人群的健康问题和主要目标人群;根据社区人群特点,确定健康教育策略;根据不同场所人群的特点,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开展生活、工作、学习场所的健康教育活动。
社会性宣传教育
利用节假日或专题宣传日(全国高血压日、重阳节等),积极参加或组织社会性宣传教育、咨询活动。组织相关学科医务人员宣传正确的高血压防治知识,解答患者在高血压防治中出现的困惑和治疗问题;发放相关宣传资料,发放防治高血压的自我检测工具(盐匙、油壶;体重计、计步器等);设置防治技能指导体验区(血压测量、健康膳食、适当运动等),帮助患者掌握高血压防治技能。
高血压健康教育的技巧
与患者谈话的技巧:站在患者的立场上,耐心倾听患者的叙述,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和情绪,采取接纳的态度,即要帮助、指导,不能批评、训诫。与患者谈话时,语气要中肯、主动、热情,态度要和蔼,表达要通俗,使其易于接受。要让患者感觉出教育者的诚意。掌握会谈时间,把握重点。避免不成熟的建议或承诺,以免加重患者心理负担或导致医疗纠纷。
电话随访的技巧: 电话随访是一种开放式、延伸式的健康教育形式,其简单易行. 成本低,方便有效。提高电话随访效能的技巧:准备;询间;引导;语言: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保护:注意自我保护,切忌大包大揽;提醒:预约下次电话随访的时间。
高血压的基本知识
血压是怎样形成的?
心脏的收缩、舒张交替进行,推动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密闭循环系统内持续流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压力叫血压。
什么是高血压?
在未服用降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三次测量上肢血压,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 考虑为高血压。
目前九成以上的高血压原因尚不明确,称为“原发性高压”。如果血压高是由于某些疾病(如肾脏病、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等)引起的,称继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服药治疗的效果差,应当针对病因治疗,去除病因后血压能有效降低甚至恢复正常。
高血压的易患对象
高血压的易患对象如下:包括吃盐过多、超重或肥胖、长期过量饮酒、缺乏运动、长期精神压力大等;高血压有遗传性家族史,男性≥ 55 岁及更年期后的女性易患高血压。有以上危险因素之一者,建议每 6 个月测量一次血压,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我国高血压的流行状况
1959 年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仅为 5%, 2002 年上升到19%,估算 2012 年 15 岁以上人群患病率 24%,全国高血压患者约 2.66 亿,估计每年新增加患者 1 千万例。可见,伴随人口老龄化、城镇化的进程,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高血压患病率呈增长态势。同时应注意,现在高血压越来越年轻化,儿童和中青年高血压的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
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 2.9 亿。每年约有 350 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占总死亡原因的首位(41%),平均每 10 秒钟就有 1 人死于此病。心脑血管病死亡的一半以上与高血压有关。
如何早期发现、确诊高血压?
多数高血压患者通常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不少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血压高,是体检或偶尔测血压时才发现血压升高,故高血压被称为“无声杀手”。血压测量是检出高血压的简便易行的手段。正常成人每 2 年至少测量血压 1 次。持续贯彻执行 35 岁以上人群首诊血压测量制度。
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是高血压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70%~80% 的高血压发生与不良生活方式及行为有关。 我国高血压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钠低钾饮食、超重/肥胖、长期过量饮酒、长期精神紧张、体力活动不足等。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对高血压预防和治疗均有益处。
高血压的危害:高血压加重动脉硬化的进展,导致靶心脑肾器官损害;高血压常见的并发症是脑卒中、心脏病、肾脏病、外周血管病、眼底病。70% 的脑卒中和50% 的心肌梗死发生与高血压有关。
高血压的并发症有“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寿命;中国是脑卒中高发区;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人数是心肌梗死的5倍;我国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标是预防脑卒中, 而降低血压水平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血压越高、病程越长、伴随的危险因素越多,靶器官损害的程度就越严重,心血管病的发病风险就越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