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瘢痕与瘢痕疙瘩
瘢痕是人体创伤修复过程中必然的产物和最终结果,是人体自卫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创伤的愈合都伴有不同程度的瘢痕形成。但瘢痕生长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发生各种不良后果。如创面过度修复可造成增殖性瘢痕;有的瘢痕发生挛缩,造成体表完整性破坏或伴有各种程度的功能障碍;时愈时溃的不稳定瘢痕,更有引起癌变的可能。
2、瘢痕的分类
临床上一般将瘢痕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各型瘢痕临床表现及引起的后果不同,治疗
方法亦有所区别。
(l)表浅性瘢痕:多见于皮肤擦伤,表浅的感染或浅度烧伤后形成。这类瘢痕外观粗糙,有时有色素改变,但局部平软,无功能障碍,时间经久后瘢痕逐渐不明显,一般不需手术。
(2)线状(索条状)瘢痕:常见于创伤或外科手术切口愈合后,严重者可形成增生性瘢痕
痕(hypertrophic scar),这种瘢痕不仅造成外形缺陷,有时还可由于直线瘢痕挛缩造成功能障碍。
(3)蹼状瘢痕:瘢痕呈皱壁状,形似鸭蹼,故称蹼状瘢痕(webbed scar)。此类瘢痕好发于关节的屈侧,也可见于管腔状脏器在体表的开口部位,如口角、鼻孔、尿道口、阴道口等。在关节部位的瘢痕发生挛缩,引起关节屈曲畸形(图6-1-1),逐渐形成皱壁而成为蹼状瘢痕。
(4)凹陷瘢痕:瘢痕表面明显低于四周正常皮肤,呈现凹陷畸形者,称为凹陷瘢痕(de-pression scar) o凹陷瘢痕可由于皮肤、皮下组织或深部组织创伤愈合所致,也可由于皮肤软组织严重化脓性感染所致。仅限于皮肤和皮下组织的缺损者,凹陷畸形较浅,多只有外观影响,不伴有功能障碍。累及深部组织如肌肉或骨骼的缺损者,往往伴有功能障碍,需行手术修复。
(5)萎缩性瘢痕:外观多平坦,与四周的皮面相齐或稍低。表面平滑光亮,有的色素减退显现苍白,有的色素沉着呈暗褐色,也有苍白和暗褐色相间呈现于同一部位者。质地韧而柔软,基底较松动,可以提捏,此类瘢痕多见于面部及胸背部,一般较稳定,不引起功能障碍,不需手术治疗。
(6)桥状瘢痕:瘢痕两端以蒂与正常皮肤相连,下有通道与基底分离,形如桥,称为桥状瘢痕(bridge scar)(图6-1-2)。多见于眼睑、下领、颈前、腋下等部位。瘢痕一般均较短小,很少伴有功能障碍,但局部高低起伏不平,有碍于外观,且局部难于清洁,常易引起感染,常需手术修复。以后才渐渐发生退行性变化。
(7)瘢痕疙瘩(keloid ):是以具有持续性增生为特点的瘢痕。常常出现向四周健康皮肤呈蟹足样浸润现象。病变隆起高出正常皮肤,表现高低不平,形状极不规则,质坚韧,多感奇痒。手术切除后极易复发。
3、治疗: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
加压疗法:适用于瘢痕面积大、不适宜放疗或局部药物注射治疗者对活动性瘢痕疙瘩无效。加压疗法成功有三要素:一是“早”,即创面愈合后尽早开始加压;二是“紧”:以16~18mmHg为宜;三是“坚持”,即保证加压的连续性。一般连续加压3~6个月,可见瘢痕充血消失,隆起变平;8~10个月后,决大多数病人可终止加压。
局部药物疗法:局部直接使用类固醇的方法。局部用药能使局部真皮变薄,并可使趋向愈合的创面停止生长肉芽组织。
放射治疗:应用浅层放射线治疗,对早期病变疗效较好,但对年幼者或大面积瘢痕者不宜。
(2)手术治疗:增生性瘢痕最好在6个月或多或少年以后,瘢痕软化稳定之后在手术,但如果影响功能或发育则不能等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