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马西平及苯妥英钠是治疗面肌痉挛的常用药物,但在用药过程中,也偶尔会出现药物反应。其中卡马西平又较苯妥英钠多见,且较为严重。其不良反应绝大多数是由于变态反应引起的药疹。两种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均有一定的潜伏期,一般从几日到数十日不等。临床表现为由轻微的红斑及丘疹发展到严重的剥脱性皮炎、大疱性红斑、中毒性表皮松解。全身症状较明显,多有药物热,可达38度以上。有时低热而易被忽视,心率加快。多见淋巴结肿大,或是局限性或血管性水肿。红斑、丘疹多由胸、背、足皮肤先出现,表现为散在的红色斑点及丘疹,伴轻度瘙痒,不久即蔓延至头面部、口腔、四肢、肛门等处,也可继续发展到严重的剥脱性皮炎,如未及时确诊和治疗可危及生命。
卡马西平及苯妥英钠其他的不良反应还包括头晕、肝脏损害、白细胞下降等。与个体差异有关,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及时发现和治疗。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史,诊断一般并不困难。少数患者可能存在潜伏期,易被疏忽,应引起高度重视。如遇此情况,应首先停用致敏药物,同时避免应用化学组成相似可致交叉过敏反应的药物,以及慎用或避免使用其他抗原性强的药物。若能早期诊断及时积极治疗,绝大多数预后良好。一经确诊,在停用该药的同时,及时给予抗过敏药物。对重症病人,同时给予大剂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静脉点滴,应用抗生素、维生素及无菌隔离,并适当应用外涂药物。常用药物有:地塞米松、甲泼尼龙、克感敏、赛庚啶、炉甘石洗剂等。
肝功能损害严重的,要及时应用保肝药物,避免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白细胞下降的,轻者停药观察,重者可应用促进白细胞生成的药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