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听说一位年轻的患者因罹患癌症,在我们国家最好的肿瘤医院做了一次彻底的、“满意”的手术,手术后10天与世长辞。让我得空思考手术的破坏与修复。的确,手术可以割除肿瘤,同时,也给正常组织、器官造成创伤和破坏。因此,手术是把“双刃剑”。
那么,如何利用好手术这把“双刃剑”呢?
就前面所述的这个案例,事后我们思考,尽管我们的手术符合“指南”所描述的满意的手术标准,但是,结果是病人并没有从“满意”的标准手术中获益,而是没有能够承受住手术的创伤,或者说没有承受住手术的破坏性地打击。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局,关键在于手术的决策出现了问题。
那么,影响手术决策的因素有哪些呢?
手术者的理念是主导因素,还是上述案例,在该例手术中,手术者的思考可能是这样的。患者年轻,按照“指南”首次手术的彻底程度与患者的预后有密切关系,为了患者能够获得更长的预期寿命,手术就必须尽可能彻底清除病灶,为了彻底切除病灶,不惜切除种植病灶的正常组织和脏器,这也是符合手术治疗原则的。所以,手术者直到把所有没有达到标准的病灶都切除,方才罢休。也正是因为患者年轻,手术这一关挺过来了,仍然没有挺过术后并发症的关口。因此,手术中还要考虑到受术者的承受力。换句话说,肿瘤作为手术的目标,切除肿瘤不是目的,仅仅是手段,目的是阻止疾病的发展,让患者逐步恢复到罹患疾病前的状态。
手术者的知识是关键因素,手术者至少应知道受术者需要做什么样的手术更合适,否则,就会出现南辕北辙的结果。这个不难理解。
手术者的技能是决定因素,最终的手术方案的落实在于手术者能否做到,局限在手术者的技能范围内。
可见,手术者的理念是方向,知识是护航,技能是工具。如果方向错了,走的越远离目的地越远;只有方向对了,再选择合适的、安全的交通工具,才能事半功倍地达到目的地。话句话说,技能越高,正确的理念显得就越为重要,一旦方向选择错误,高技能的手术者如同脱缰的“野马”极速远离目标,难以悬崖勒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