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膜间隙综合征(compartment syndrome CS)是指肢体创伤后发生在四肢特定的筋膜间隙内的进行性病变,即由于间隙内容物的增加,压力增高,致间隙内容物主要是肌肉与神经干发生进行性缺血坏死。近年来又出现慢性引发性或用力性间隙综合征。
病因:凡可使筋膜间隙内容物体积增加、压力增高或是筋膜间隔区的容积减小,致其内容物体积相对增加者,均可发生筋膜间隙综合征。
常见于:
1、肢体的挤压伤。
2、肢体血管损伤。这一点尤其要注意,肢体主要血管损伤,肌肉组织缺血在4小时以上,修复血管恢复血流后,组织会发生反应性肿胀,使间隙内容物增加,压力增高,而发生本症。
3、肢体骨折内出血。肢体骨折,出血流入筋膜间隙内,由于筋膜间隙的完整结构并未受到破坏,积血无法溢出而内容物体积增加,使压力增高而发病,可见于胫骨骨折及前臂骨折。
4、石膏或夹板固定不当。
5、髂腰肌出血。因肌鞘限制,出血肿胀,压力增加,呈屈髋畸形,可压迫股神经致股四头肌麻痹。
6、慢性用力性筋膜间隙综合征(chronic exertional compartment sydrome
)多见于运动及锻炼者,尤以长跑等下肢锻炼者,可发生。主要见于小腿的后深间隙,外后间隙及外前间隙,由于长时间运动,小腿肌肉代谢物增加导致该间隙内压力慢性增加,而渐发生症状,其不像急性创伤性间隙综合征的症状体征多,而主要以局部疼痛,休息后可缓解,但在某次运动可急性发作而需要治疗。
临床表现:筋膜间隙综合征的发病一般均比较迅速,严重者大约24小时即可形成典型的症状和体征。
1、疼痛,呈进行性加重,直至肌肉完全坏死前,加重而不缓解。肿胀、疼痛及肌肉被动牵拉疼痛是本病的重要体征。
患者就诊时肿胀往往是最早的体征,肿胀明显时可见水泡形成。
2、感觉障碍。肢体的末端颜色大都正常,但脉搏常减弱或摸不清。
3、晚期表现主要是肢体挛缩畸形和神经干损伤带来的表现。
诊断:临床诊断贵在一个”早“字,早期的判断和预防性切开是必要和必须的,筋膜间隙综合征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且治疗效果,避免此种后果的唯一方法就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如治疗及时且措施正确,则筋膜间隙内的肌肉可免于坏死,神经功能不受损害,而完全恢复。
手术切开筋膜减压的时间对预后至关重要,早期24小时内切开减压除合并有神经本身损伤外,均获得完全恢复,功能正常。
晚期切开者,因时间早晚不同而预后不同。36h切开的病例,前臂、前臂深层肌肉尚未坏死,术后手功能仍可恢复正常。3到8天切开的病例,深层肌肉大部分坏死,但浅层肌肉尚好,术后可留有轻度缺血挛缩畸形,伤后18天3个月行切开的病例,对肌肉缺血挛缩无改善。
治疗方法:
1、非手术治疗。
甘露醇的使用是有效的,筋膜间隙压力低于30mmHg者,可以采用制动,抬高患肢,严密观察7到10天,肿胀消退,症状消失,可完全治愈而不留任何后遗症。由于本症发展迅速,后果严重,对治疗而言,宁可失之切开过早,而不可失之与延误。
2、手术治疗。
本例患者有典型受伤史,患者肢体肿胀明显,肌肉被动牵拉疼痛剧烈,伴神经功能障碍,同时尺骨近端骨折,贯通伤。
手术分两期进行。
一期切开减张,修复受损肌肉组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