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头半脱位通常称牵拉肘,因其形象地描述了受伤机制和特征而得名。另外还有其它名称:牵拉性桡骨头半脱位、上尺桡关节环状韧带半脱位、保姆肘等。该病4岁以下小儿最常见,发病高峰期在1~3岁,男孩多发,左侧较右侧多见。
牵拉肘是在幼儿肘部伸直和前臂旋前位突然牵拉手腕部所致,多在患儿将要摔倒时,牵拉其腕部或其它原因用力牵拉腕部时发生,也可在摔倒后造成,但少见。
该病临床表现为随着牵拉动作,小儿立即啼哭并拒绝用患肢活动和持物,牵拉者在牵拉时会听到或感到肘部“弹响”。年龄较大的患儿会用对侧手扶住患肢,患肢前臂常常处在旋前位(手掌朝后或朝下),肘关节半屈曲位,在桡骨头前外侧有压痛,肘关节屈、伸活动不受限,但在前臂旋后位(手掌朝前或朝上)时明显受限。肘部X线表现正常,肱桡关节无移位,尺桡关节处在前臂旋前位。
该病的治疗较简单。首选手法复位,常规复位方法:用一手握住患肢前臂,使肘关节屈曲90°,另一手握住上臂下端和肘关节,防治肩关节旋转;用拇指放于桡骨头处,可略施压迫,然后迅速将前臂旋转至旋后位。若复位成功,会听到或感到肘部“弹响”,患儿疼痛消失,患肢即可自由活动;年幼儿可因害怕等原因不能立即恢复肘关节活动,可递给患儿玩具等物品察患肢抬高情况,若患儿可自行伸手到耳朵以上位置即可证明已成功复位。
有时患儿就诊后被要求拍摄X线片,拍照时放射科技师常会用力使前臂完全处于旋后位,以获得一张真正的肘关节正位片,此时半脱位的桡骨头可能会在无意中获得复位。
复位后病史较长的患儿可有肘部不适感,并可持续数小时或数日。复位后可用三角巾悬吊患肢数日,并应告知患儿监护人在5岁前牵拉手腕的危险性。部分患儿可因被牵拉手腕再次或多次发生牵拉肘,这些患儿在复位后最好用石膏托固定肘部2~3周。
有极少数年龄超过4岁的患儿,闭合手法难以复位,尤其是复发的病例,可考虑切开复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