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是某段肠管进入邻近肠管内引起的一种肠梗阻。小儿肠套叠是小儿外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春末夏初发病较多。发病率男孩多于女性。最多见于1岁以内婴儿,4~7个月时发病最多。2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减少,5岁以后甚为罕见。
【病因】肠套叠的病因至今仍不是十分明了。目前国内外公认的发病相关因素有:饮食改变和食物刺激、肠道局部解剖因素、植物神经系统失调、肠道痉挛因素、病毒感染、免疫反应因素等。
【病理分型】肠套叠病理分型:小肠型,结肠型,回肠结肠型,回肠盲肠型,回回结型,多发型。小儿肠套叠以回肠结肠型最为多见,约占70%~80%。
【临床表现】
1 腹痛 为最早症状,常常突然发作,哭闹不安。患儿两拳握紧、乱动,两腿屈曲卷缩,面色苍白,同时拒食。腹痛为阵发性,每次延续数分钟,发作过后全身松弛、安静,甚至可以入睡,但间歇10~20分钟后又重复发作;如此反复进行,久之患儿终于疲惫不堪,只能呻吟,并进入无力挣扎的半睡眠状态。肠套叠出现腹痛者约占90%以上。
2 呕吐 约有80%的病儿出现呕吐,吐出奶汁、奶块或其他食物。吐出次数不多,逐渐吐出胆汁(黄绿色),晚期可含有粪便。
3 血便 多在起病8~12小时排出血便,内容为粘稠的果酱色大便或呈血及粘液混合胶冻状大便。有时为深红色血水,说明肠壁损伤严重,非手术复位时应特别慎重。
4 腹部表现 75%左右的病儿可扪及腊肠形肿物,质地稍硬而具有韧性感。在触动肿块时患儿有不适感,有时腹肌呈反应性紧张。
24小时后随着症状加重,病情逐渐恶化。小儿表情淡漠、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全身呈严重脱水。体温常升高至39℃以上,脉率加快。48小时后因腹胀严重,膈肌抬高,影响呼吸。发生肠坏死后出现腹膜刺激征,腹肌紧张。患儿全身中毒症状不断加重,脉搏细速,高烧40℃以上,昏迷、休克、衰竭以至死亡。
【诊断】有腹痛、呕吐、便血、肿块时诊断并不困难,尤以便血伴有腹部腊肠样肿块更为典型。有些病儿早期症状不明确,体征也不明显,病史不详或肠套叠继发于其他疾病之后常有诊断困难。最多见的误诊为腹泻、痢疾或其他肠道疾病。对诊断确有疑问时必须借助腹部B超、钡剂或空气灌肠明确诊断。
【空气灌肠】空气灌肠既是诊断方法,也是肠套叠首选的治疗方法。适应证:全身情况良好,体温、脉搏、呼吸均正常。透视下肠腔无明显液平。腹胀不显著,无腹膜刺激征。发病在24h以内者。
方法:使用空气灌肠机,由小儿外科医师和放射科医师共同协作进行。主要步骤:应用解痉镇静剂,插入气囊肛管,X线透视下结肠注气。
复位注意事项:复位成功后应注意观察腹部体征、排便及体温变化,注意防治肠套叠复发及并发症。腹部柔软、大便颜色逐渐变黄、体温正常是好转的表现。
【手术治疗】空气灌肠失败,或晚期合并有其他肠道疾患,多次复发,或有习惯性肠套叠者均宜手术。术前应做好充分准备,病情严重者应首先纠正脱水及酸中毒,必要时输血或血浆,并控制好体温。否则手术后易发生高热抽搐,死亡率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