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1.诊断标准
(1)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科杨明健
(2)大多数发病时无明显头痛和呕吐。
(3)发病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
(4)一般发病后1~2天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
(5)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6)应作CT或MRI检查。
(7)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应含血。
2.临床分型
(1)传统分型
①完全型:指起病6小时内病情即达高峰者,常为完全性偏瘫,病情一般较严重,甚至昏迷。
②进展型:局限性脑缺血症状逐渐进展,呈阶梯式加重,可持续6小时以上至数天。
③缓慢进展型:起病2周后症状仍进展,常与全身或局部因素所致的脑灌流减少,侧支循环代偿不良,血栓向近心端逐渐扩展等有关。此型应与颅内占位性病变如肿瘤或硬膜下血肿等相鉴别。
④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reversible ischemic neurologic
deficit,RIND):曾被称作完全恢复性脑卒中,因其临床特征为缺血所致神经症状,体征一般超过24小时以上,最长者可持续存在3周,而后恢复正常,不留后遗症。实际上是一种供血较好部位的梗死,随着侧支循环的代偿而使功能得以恢复所致。
(2)OCSP分型
①全前循环梗死(TACI):表现为三联征,即完全大脑中动脉综合征的表现:大脑较高级神经活动障碍;同向偏盲;偏身运动和(或)感觉障碍。
②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有以上三联征的两个,或只有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或感觉运动缺损较TACI局限。
③后循环梗死(POCI):表现为各种程度的椎基底动脉综合征。
④腔隙性梗死(LACI):表现为腔隙综合征。大多是基底节或桥脑小穿通支病变引起的小腔隙灶。
(3)CT分型:按解剖部位分为大脑梗死、小脑梗死和脑干梗死。其中大脑梗死又可分为:
①大梗死:超过一个脑叶,50mm以上。
②中梗死:小于一个脑叶,31~50mm。
③小梗死:16~30mm。
④腔隙性梗死:15mm以下。
(二)脑栓塞
1.多为急骤发病。
2.多无前驱症状。
3.一般意识清楚或有短暂意识障碍。
4.有颈动脉系统和(或)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5.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含血,若有红细胞可考虑出血性脑梗死。
6.栓子的来源可为心源性或非心源性,也可同时伴有其他脏器、皮肤、黏膜等的栓塞症状。
(三)脑分水岭梗死
1.多因体循环低血压及低血容量引起脑动脉灌注不足所致。
2.以脑内相邻的较大动脉供血区之间(边缘带)局限性缺血为特征。
3.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一般无意识障碍,预后较好。
4.影像学检查通常发现相邻脑叶区域灶性梗死。
(四)腔隙性梗死
1.发病多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2.多无意识障碍。
3.应进行CT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
4.临床表现都不严重,较常见的为纯感觉性卒中、纯运动性轻偏瘫、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构音不全一手笨拙综合征或感觉运动性卒中等。
(五)无症状性梗死
为无任何脑及视网膜症状的血管疾病,仅为影像学所证实,可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作为临床诊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