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内动脉发生突然阻塞时,致使同侧眼动脉受累出现病灶侧单眼视力减退甚至失明,同侧霍纳(Horner)征;病灶对侧偏瘫,对侧肢体皮质感觉(形体觉、两点辨别觉)障碍。
大脑前动脉在前交通动脉近端处阻塞时,可不出现明显症状和体征。若于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远端处闭塞,则可见皮层支及深穿支闭塞之表现:前者出现对侧小腿以及足部瘫痪(膝以下),肌张力不高,膝、踝反射活跃,锥体束征阳性,以及感觉障碍,同时可见精神症状,智力减退,排尿障碍,以及强握反射、吸吮反射;后者则以面部及上肢近端瘫痪为主,同时可见上述其他症候。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科杨明健
大脑中动脉深穿支阻塞时,出现对侧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大脑中动脉皮质支闭塞时,因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除对侧面部、上肢、下肢瘫痪(上肢重于下肢)外,殃及额中回后部,可使头眼偏向病灶侧,表现为向健侧脑部的注视麻痹;殃及顶叶中央后回区域,出现对侧感觉障碍;主侧半球前语言区(Broca区)病变出现运动失语,后语言区(Wernicke语言区)损害则出现感觉性失语、失读、失写、耳聋等,除此之外尚可出现顶叶损害综合征(Gerstmann征:失算、失构、手指失认、左右失认等);辅侧顶叶损害,出现体像障碍如偏侧忽视、偏瘫不识症,以及失用、失认;颞叶深部视放射损害,可出现对侧同向象限盲。若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则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同向偏盲(三偏症状);主侧半球病变常有失语,辅侧半球损害可见失用、失认、体像障碍。此型患者因病灶巨大,脑水肿明显,易出现脑疝而危及生命。
分水岭脑梗死的发生,多见于上述大动脉血管支配区域的边缘地带或称分水岭区,结合CT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皮质前型:是大脑前动脉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分水岭脑梗死,出现以上肢为主的中枢性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一般无面瘫及舌瘫,可有情感障碍、强握反射和局灶性癫痫;主侧病变可出现运动性语言功能障碍;双侧病变可出现四肢瘫、智能障碍或痴呆。②皮质后型:病灶位于颞、顶、枕叶交界区,是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或大脑前中后动脉皮质支间的分水岭梗死,以偏盲最多见,以下象限盲为主,可有皮质性感觉障碍,偏瘫轻微或阙如,约半数病例有情感淡漠、记忆力减退,亦可出现Gerstmann综合征,主侧病变出现认字困难和感觉性失语,非主侧半球病变偶见体象障碍。③皮质下型:是大脑前、中、后动脉皮层支与深穿支之间或大脑前动脉回返支(Heutmet。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的分支豆纹动脉间的分水岭区梗死,病灶位于大脑深部白质、壳核、尾状核等处,可出现纯运动性轻偏瘫或(及)感觉障碍、不自主运动等。
前脉络膜动脉阻塞较少见,但其出现时可见对侧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但持续时间相对短暂;亦可出现同侧偏盲及瞳孔散大,光反应迟钝,一般讲偏盲持续存在。
大脑后动脉负责大脑半球后部、丘脑及上部脑干的血液供应,一侧阻塞时出现对侧同向性偏盲(有黄斑回避现象)及一过性视力障碍如黑蒙等。亦可出现视物变形及视觉失认等。主侧半球后部皮质损害时出现失读、失写或两者合并存在;颜色失认、遗忘性失语以及近事记忆障碍也有发生。辅侧半球后部病变可有体象障碍。深穿支病变累及丘脑及上部脑干,出现丘脑综合征(表现为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如感觉异常、感觉过度、丘脑痛等)以及中脑部分综合征(如Weber综合征、Benedikt综合征等)。椎一基底动脉损害进可因闭阻的分支动脉的不同而出现延髓内侧、外侧、内外侧联合以及背外侧综合征;脑桥下部及内侧、外侧、中部及内、外侧,上部及内、外部综合征;亦可累及中脑,出现中脑被盖部、顶盖部、腹侧综合征以及下红核综合征等。此外,基底动脉主干阻塞虽非常少见,但发生则表现为基底动脉综合征,症候极其凶险,预后极差。因篇幅所限,具体表现不一一赘述。
脑栓塞的临床表现特征有:发病年龄跨度较大,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以中青年为多,冠心病及大动脉病变引起者以中老年为多。无明显诱因,安静及活动时均可发病。起病急骤,数秒至数分钟内症状达到高峰,多属完全性卒中,仅少数患者因反复栓塞可呈阶梯样加重。半数病人发病时有短暂的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当大动脉及椎一基底动脉发生栓塞时,昏迷程度重且发生较快。常表现为出血性梗死,易致血管痉挛,头痛及癫痫发作较为常见,多为患侧头痛及对侧偏身或局限性抽搐,若全身强直一阵挛发作,则提示栓塞范围较大。其他如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等,由其病损部位决定。参见前述有关内容。
心源性栓塞者,多伴有心脏病的症状及体征,或有心脏手术史。脂肪栓塞常发生于长骨骨干骨折或手术后,常率先出现肺部症状,如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此后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精神异常、烦躁不安、头痛、呕吐、嗜睡、昏迷、抽搐等表现,局限性体征少,皮肤可见褐色淤斑,病死率较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