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治疗必须重视的误区
高血压病是一种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由于中国老年人口的增长、饮食结构变化和盐摄入量的增加,中国高血压病患者显著增加。2012年底调查,中国高血压患者数量已达2亿,并且还在以每年300多万人的速度增多,也就是每三个家庭就有一个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不仅患病率高,其导致的心脑肾血管疾病是致残致死率高的主要原因。
目前在中国,高血压的防治出现一种“三低”现象,即知晓率低:高血压病人中只有35.6%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治疗率低:高血压病人中只有17.1%进行治疗;控制率低:高血压病人中只有4.1%坚持服药并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防治高血压,要在治疗中注意以下一些误区:
误区之一 没有症状不用药
高血压病人症状的轻重与血压高低程度不一定成正比,有些病人血压很高,但其血压是长期慢性增高,病人已经完全耐受了这种状况,一般不会有什么症状;相反,有些病人血压短期内快速增高,虽然仅轻度升高,症状却很明显。这是个体对血压升高的耐受性问题。另外,有无脏器损害以及脏器官损害程度与血压高低叠加在一起的综合因素,也会呈现不同的症状。因此,凭自我感觉来估计血压的高低,往往是错误的,也容易延误治疗。
误区之二 血压降低可停药
病人在应用降血压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血压降至正常,即自行停药;结果在不长时间后血压又升高,还要再使用药物降压,这样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而且由于血压较大幅度的波动,将会引起心、脑、肾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如脑溢血等。正确的服药方法是服药后血压降至正常,可继续维持原治疗方案,而不应断然停药。
误区之三 道听途说滥用药
研究表明,人体血压有节律性的变化,一般在上午和下午有两次高峰,夜间血压较白昼低。而高血压病人往往这种节律消失,血压变化大,清晨醒后变化最大,患者容易在早晨和夜间发生脑卒。传统降压药多为短效制剂,需每日3次服用,维持作用时间短,无法使24小时的血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目前多主张应用长效降压药物。由于高血压病人个体差异,药物的选择应该听取医师的建议,不要随便参照他人的治疗方法。
误区之四 降压过快过低
一些高血压病人希望血压降得越快越好,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血压降得过快或过低会使病人感到头晕、乏力,还可诱发脑血栓形成等严重后果。尤其是老年人要注意平稳降压。
误区之五 降压不达标
对有并发症时应将血压降得更低认识不足。按现代高血压控制标准,凡合并糖尿病或并发糖尿病肾病时,目标血压水平应降得更低,应在130/80mmHg以下,合并肾功能不全时应≤125/75mmHg,这样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但目前许多人对此认识不足,未能采取积极措施达到目标水平,因而心脑血管事件仍居高不下。
误区之六 单纯依赖降压药
高血压的病因较多,首先应治疗原发病,同时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原发性高血压在降压的同时,也要注意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高脂高糖高盐饮食,不注意体育锻炼等等,这些因素也可促使体内一系列代谢变化,使血压进一步升高,或导致治疗效果减退。所以高血压必须重视综合性治疗。
误区之七 忽视血压监测和记录
在降压治疗过程中,许多患者因各种原因长期不监测自身血压变化,这也是一种误区。因为目前的降压原则中十分强调个体化用药。究竟怎样才能达到“个体化”,不是简单一句话,而是要做许多实际工作的,其中一项便是坚持每日或每周定期对血压的监测并记录,以便掌握用药与血压变化的关系,了解需要用多大剂量或怎样地联合用药能使血压稳定在理想水平上,同时有利于医生更为准确指导患者用药。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定期主动测量血压,可在家里自我测量每天1~2次,至少每周测量两次。每一季度尤其是季节变化时到医院做一次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使降压达标率得到提高和用药实现“个体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