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曲张属中医筋痹、筋瘤范畴,《素问・长刺节论》曰:“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 《灵枢・刺节真邪》中描述:“筋曲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返,发为筋瘤”。
下肢静脉曲张是由于下肢静脉壁薄弱,静脉瓣缺损以及静脉内压力持久性升高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好发于小腿的大隐静脉,局部出现静脉显露、扩张、弯曲、静脉肿胀和屈曲,或是膨大而成结节或蚯蚓状。发病以下肢沉重、易疲倦、小腿隐痛、憋胀、站立或走路多后上症加重为主症,少数患者可伴有足跗浮肿,病程长者可见皮肤色素沉着、脱屑,还可并发下肢慢性溃疡。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王寅教授70年代末曾跟随国医大师贺普仁先生学习,迄今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35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治疗本病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其应用针灸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经验介绍如下。
1、针具选择
盘龙火针(三元牌盘龙火针 0.5 mm×50 mm,针尖老化或太尖锐,则更换火针或把火针针尖磨钝圆,减少针刺阻力)、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华佗牌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 0.3mm×40mm)、KWD-808电针治疗仪(长城牌KWD-808全能脉冲四路电针仪)、酒精灯、1~4号火罐数个、打火机等。
多种针具并用,火针温通经脉、毫针激发经气、火罐促通,取长补短,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2、取穴特点
①病损局部阿是穴(火针)
3、操作特点
地上平铺一层吸血纸,上面再铺一次性医用垃圾袋,防止血液渗漏,为防止足部受寒,可在垃圾袋中放置一个枕头。患者取坐位,患侧下肢脱掉鞋袜,裤管挽至膝盖以上,充分暴露患处,下肢置于一次性医用垃圾袋上。
疮面及周围皮肤常规消毒,左手持酒精灯,尽可能接近施术部位,右手拇、食、中指持盘龙火针针柄,置于酒精灯火焰的上1/3处,先加热针体,再加热针尖,把针烧至红中透白,对准静脉曲张部位,点刺放血,疾刺速出,深约2~4 mm,当针尖刺破病变血管时,指下有落空感。
然后选取相应大小的火罐迅速吸拔于点刺部位之上,每个刺激部位出血约50~100ml,使血自然流止为度。根据具体情况一般刺3~5处,每处刺激3~5次,留罐时间大约为5分钟。
若有溃疡部位,可同时用火针轻刺溃疡周围组织,以东西南北四方围刺,放出少量组织间液。
取毫针针刺血海、鹤顶、解溪、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以及病变最高点罐口上阿是穴,得气后,取血海、鹤顶、解溪、阿是穴连电针,留针20分钟。
火针操作要点:
1)火针一定要烧至红肿透白,《针灸大成・火针》中说:“火针即粹刺,……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
2)做好术前准备,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火针自应用以来,给患者带来疼痛和恐惧感是一大憾事。施术者应耐心疏导讲解,取得患者配合,解除紧张心理。或转移患者注意力,避开视线,手法轻柔而快捷,让其在不知不觉中结束治疗;
3)注意针刺的姿势,不要甩腕进针,进针时要针、指、前臂连为一体,以肘为轴,屈伸前臂,引领腕、指、针行动;
4)手法要稳、准、快,轻便灵活,切忌过重过慢;
5)针刺角度要求直刺,直达病灶;6)忌过深或过浅,要求一次到位,正如《针灸大成》所言进针“切忌太深, 恐伤经络, 太浅不能去病, 唯消息取中耳”。
4、预防与调护
4.1禁食辛辣甘甜腥腻食物,免使邪气更盛,加重病情。多食新鲜蔬菜水果。本病病程缠绵,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应将固护中焦贯穿于治疗的始终,谨防“胃气一败,百药难施”。故应嘱患者多食清淡富营养易消化食物,多食糜粥。
4.2注意休息,特别是治疗后第一天,不可过度劳累,不可久立,下肢多作水平或抬高搁置,平时配合穿弹力袜,以防疾病进展。
4.3在治疗过程中,嘱患者保护局部溃疡面清洁,针后24小时禁沾水,避免针孔感染。亦不可用敷料包扎针刺部位,应使针刺部位直接暴露于流通空气之中。
4.4术后局部避免潮湿、水泡、日晒,也要避免搔抓、摩擦,应使其自然结痂,结痂后不要搔抓痂壳,待其自然脱落。
5、术后问题及处理
5.1 头晕 若施术过程中出现头晕、恶心、汗出淋漓,这是晕针的表现,应立即停止治疗,将针罐取下,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休息片刻,给于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复常。
对于晕针要注重预防。如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的患者,医生的解释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操作时选穴宜少,手法要轻,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一旦晕针先兆,可及早采取处理措施。若术后患者出现轻微头晕,这是患者素体虚弱,或医者手法过重,放血量过多,嘱患者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饮食清淡易消化,一到两日后即可恢复。
5.2局部肿胀、瘙痒 针刺治疗后两天内,出现局部微微肿胀、瘙痒,一般不做特殊处理,两到三天后可自然消失;若肿胀或瘙痒剧烈,可能是火针灼烧不充分或者局部消毒不够彻底。
5.3深部肿胀疼痛剧烈 若患者针刺后两三天深部疼痛剧烈,这是针刺过深,深部组织肿胀导致,可在肿胀局部用较细火针傍刺一到两针,拔以火罐,会有少量液体吸拔出,肿胀即消,疼痛即缓。亦是“血汗同源”的有力佐证。
6、典型医案
患者张某,女,58岁,退休前在机加工车间工作。2011年4月26日初诊,左下肢静脉曲张近12年,症见左下肢内侧膝下静脉蜿蜒迂回如蚯蚓,常感左下肢沉重,酸胀,疼痛,乏力,病变周围皮肤颜色紫暗,久立后加重,平躺休息,高抬腿后减轻。下肢静脉超声提示“左下肢静脉回流差,静脉瓣不完整。”舌质暗淡,苔白,脉沉。辨证为气虚血瘀。治则循《灵枢・九针十二原》中 “虚则补之”、“菀陈则除之”原则。
第一次针刺治疗:75%酒精常规消毒,用火针快速点刺静脉曲张处,疾刺速出,每部位连续点刺2~3次,后迅速用4号火罐吸拔于点刺部位,以助血管内缺氧黑血流出,直至自行停止,大约5分钟起罐。取患侧血海、鹤顶、解溪、足三里、三阴交、太冲,以及病变最高点罐口上阿是穴行毫针针刺,得气后,取血海、鹤顶、解溪、阿是穴连电针,留针20分钟。
患者自述针刺后下肢轻松,当晚针刺部位凹陷,嘱患者勿忧,此邪去正未复之象,要注意休息,食清淡易消化食物;5月10日第二次治疗:证见静脉曲张处迂回变少,肤色亦变鲜明。治疗依前法;5月24日第三次治疗:证见静脉曲张处隆起已不甚明显,周围皮肤颜色已趋正常。
治疗依前法,此时火罐吸出血液颜色已呈鲜红;6月4日第四次治疗:静脉曲张处已完全平复如常,蜿蜒状已消,周围皮肤颜色红润。舌质淡红苔薄白。后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本病多为寒凝瘀阻,气虚血瘀,通过火针点刺局部阿是穴配合毫针、火罐起到祛瘀生新,补火助阳,激发经气,调和气血的作用。局部阿是穴火针点刺放血,祛瘀生新,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然欲取长效,还须与它穴配合使用。血海顾名思义,为脾经所生血液聚集之处,为治血活血之要穴。《针梅花诗钞》血海条云:“缘何血海动波澜,统血无权血妄行”。
针刺血海可引血归经。方取鹤顶祛风除湿,活络止痛,为主足胫无力之经验效穴。解溪穴为五输穴之经穴,五行属火。穴义为疏散阳明经之地部经水,使水行常道。又名草鞋带,取约束之意,故可约束经水流行。针刺之可使血循常道,脉道通利。足三里为五输穴之合穴,胃下合穴。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之功。与火针配合应用,泻中有补,降中寓升。
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处,针之可调节足三阴经之经气,与足三里相配,滋阴补血,益筋强脚。太冲为五输穴之输穴,足厥阴之原穴。针刺可调理气血,理气止痛。诸穴合用,祛瘀生新,理气和血,标本同治,祛邪不伤正。溃疡属有形的组织坏死失活,气血不通,缺乏活力,腐肉不去,新肉不生。根据阴阳互根互用原理,宜因势利导,从阳引阴,阴中求阳。利用火针的阳刚主动,以动制静,激活坏死的组织,激发坏死组织的活力。
此疗法取效较快,疗效显著,诚如贺普仁大师云:“急症重病非火针无以拯其危,譬若河道阻塞,前舟既行,余舟尾随而下,通于顷刻之间尔”,且针具低廉,易于操作,值得学习推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