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侵袭外科技术(微创)是新世纪医学的发展方向,神经内窥镜是微侵袭神经外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内窥镜在外科的应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由于光学技术和生产工艺的限制,长期没有适合于神经外科手术的内窥镜设备。
近年来随着高科技技术的发展,高清晰、多用途、灵活便利的神经内窥镜问世,使神经外科手术变得容易、安全、便捷。颅底、脑内、脑室内的病变均可以在微侵袭的情况下切除,以往需要分流的手术可以用内镜下造瘘术替代;以往需要开颅的手术可以用经单鼻孔手术替代,从而使治愈率提高,并发症及医源性损伤减少。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欧洲及美日韩等国家开始将神经内窥镜应用于临床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手术治疗中,以后其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在我国,此项工作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近几年来,已有几十家医院引进了神经内窥镜系统,主要用于治疗脑室内和脑深部囊性病变及脑积水等。
应用内窥镜辅助手术显微镜,开展锁孔手术,这样可以在最大限度地保护脑组织的前提下,近可能全切肿瘤。应用神经内窥镜手术治疗脑内出血、鞍区肿瘤、颅底肿瘤、脑室内肿瘤,经鼻-蝶-颅底、经脑室的神经内窥镜手术神经内窥镜技术结合立体定向技术将成为神经外科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将大大提高脑室系统病变、脑深部囊性肿瘤、颅底肿瘤、脊髓空洞症、椎间盘突出等脑脊髓病变的治疗水平。
但对于脑深部尤其是颅底的实质性肿瘤和颅内动脉瘤,大多数医院仍采用常规手术入路或扩大颅底入路。
神经外科的发展要求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和最小的医源性损伤。保护组织结构完整最好的办法是尽量不接触或不暴露它们。近年来随着高科技技术的发展,高清晰、多用途、灵活便利的神经内窥镜问世,使内窥镜手术在某些方面替代显微镜手术成为可能。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神经内窥镜的临床应用研究
1、梗阻性脑积水 梗阻性脑积水的治疗,以往采用脑室-腹腔分流术,需将脑室分流管通过皮下隧道置于脑室及腹腔内,由于不可避免的分流管故障和分流管长度限制,术后数年常需更换导管,影响治疗效果。
新疗法将直径仅6mm的内窥镜插入脑室内,通过内窥镜的管道,在镜下将特制的球囊导管插入三脑室,在三脑室底部造一瘘口,球囊扩张后制成永久的孔道,再造脑室循环,如果中脑导水管堵塞不严重,还可以直接打通导水管,使脑积水改善,症状得到缓解,身体内不遗留任何异物。
2、脑室内肿瘤 近年来神经内镜技术的兴起与完善,为脑室内肿瘤的治疗提供了良好前景。脑室内肿瘤位置深,手术入路要穿越长距离的正常脑组织,对神经外科医生具有挑战性。术中尽可能减少对正常脑组织的切割和牵拉,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深方重要结构,如丘脑、基底节、穹窿等的损伤。
应用神经内镜,可减少脑组织损伤,借助于内镜精细的显示系统,在处理病变的过程中,可清楚地辨认肿瘤被膜上的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和周围结构,使脑室内肿瘤手术风险和死亡率已大大降低。若脑室内肿瘤引起脑脊液循环通路的狭窄与梗阻,也可同时进行处理。手术入路的选择,依病变的部位、性质、特征而定。
一般可采用脑室穿刺引流术的穿刺部位,如侧脑室额角、颞角、枕角和三角区的穿刺部位等。若肿瘤位于室间孔,内镜进入脑室后即可见到肿瘤,探查肿瘤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对手术成功十分重要。对于第三脑室的病变,不仅可切除或取活检,同时还可进行第三脑室底造瘘,并疏通导水管梗阻。切除肿瘤时,一般先在囊内分块切取,再分离肿瘤与脑组织间的界限,逐步切除。
3、高血压脑出血 70%的脑内血肿是由于高血压引起的,其死亡率大约是80%。清除脑内血肿的传统方法是开颅,切开脑组织,清除血肿,有可能在出血引起的原发破坏基础上,再增加新破坏。近些年来人们对不同类型的微侵袭技术引起关注,并强调立体定向内镜脑内血肿吸除术。
我们将神经内镜与立体定向技术结合,治疗自发性颅内血肿。内镜手术清除脑内血肿只进行颅骨钻孔,手术目的为: ⑴降低颅内压;⑵避免继发性脑组织损伤;⑶缩短恢复期。
4、前颅底肿瘤 内镜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垂体瘤已成为一种相当成熟的手术技术,按此入路还可以治疗部分前颅窝底肿瘤,颅咽管瘤,空蝶鞍,脑脊液漏修补,海绵窦,视神经的手术和斜坡病变的治疗。由于内镜本身的视角宽阔,可变性强,利用经鼻内镜的手术入路可显露范围不低于2cm宽,从鞍底到枕骨大孔上方的范围均可以探查到,但在两侧方显露中应注意避免颈内动脉损伤。
在此空间的垂体瘤、颅咽管瘤、脊索瘤、胆脂瘤、脑膜瘤均可以利用这种手术方法。操作中应当注意,充分的显露是顺利切除肿瘤的前提。内镜经鼻蝶入路手术的优势是可以在最大限度的保留病人鼻的正常结构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切除肿瘤,手术当天患者可以恢复生活,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并发症。
我科在已开展的颅底脑池内镜解剖研究的基础上,于2003年开始应用神经内镜行三脑室底部造瘘治疗梗阻性脑积水、内镜下清除脑室内血肿及脑内血肿、治疗脑内囊性病变。2004年开始行内镜下经单鼻孔切除垂体瘤、鞍区肿瘤、颅底肿瘤及内镜下切除脑室内肿瘤。均取得很好的疗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