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腔内支架(EMS,endoluminal metallic stent)包括血管内支架及非血管内支架。血管管腔内支架是指在管腔球囊扩张成形的基础上,在病变段置入内支架以达到支撑狭窄闭塞段血管,减少血管弹性回缩及再塑形,保持管腔血流通畅的目的。部分内支架还具有预防再狭窄的作用。
目前常用于制作支架的材料有金属钽、医用不锈钢及镍钛合金等。金属支架在进入临床治疗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疗效,但是经过十多年的应用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金属支架的不足和弊病,如易致血栓形成性,再狭窄率高,造成血管壁损伤以及永久保留体内等等。针对以上不足,目前已经研制开发出覆膜支架及生物材料支架等等。
支架的类型按照在血管内展开的方式分可分为自展式和球囊扩张式两种。前者如Z型支架(Gianturco支架)及网眼状的Wallstent支架等,其可在血管内自行扩张。后者如Palmaz支架及Strecker支架等等,其自身无弹性,依靠球囊扩张到一定径值而贴附于血管内。支架按表面处理情况分可分为裸露型、涂层型和覆膜型。裸露型表面仅作抛光处理;涂层型在金属表面涂以肝素、氧化钛等物质;覆膜型即在金属支架外表覆以可降解或不可降解的聚合物薄膜。按功能分可分为单纯支撑型支架和治疗型支架,治疗型支架包括在支架外表涂带药物或利用支架外的覆膜携带治疗物质的支架或放射性支架。
支架放置后,减少了血管弹性回缩和重塑形,保持血管腔通畅且光滑,降低了再狭窄的发生。且支架置入后有两个重要特点:分支血管口不发生阻塞;不刺激动脉粥样斑形成。
在进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操作时,首先须行血管造影明确病变的性质、部位及程度并选择合适的适应证后,最重要的根据病变特点选择适当的支架,包括支架的类型、直径及长度等指标。支架直径应比病变血管邻近段正常血管直径大10~15%。支架长度应长于病变。若一个或节不够时可将两个支架重叠或采用多节式支架。置入支架时应特别注意支架的准确定位,成功的支架置入应使支架准确置于狭窄段,且覆盖病变的上下端。术后应注意抗凝治疗。
支架已广泛用于动、静脉系统及非血管管腔系统。动脉系统包括周围及内脏动脉,冠状动脉及脑动脉等;静脉系统包括腔静脉、门静脉及周围静脉系等,其他如TIPSS分流道的建立等。凡能进行球囊成形术的部位均可以置入支架治疗。支架主要用于治疗狭窄闭塞性疾病,但近年来也被用于治疗胸、腹主动脉瘤及假性动脉瘤等扩张性动脉疾病及动静脉瘘,与单纯球囊成形术相比,血管开放率高,并发症少,疗效较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