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是采用导管技术扩张或再通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原因所致的血管狭窄或闭塞性病变的方法。
1964年美国学者Dotter开发了使用同轴导管系统的血管成形术,成为介入放射学新的亚专业――成形术实践和理论的基础,但该项技术创伤性较大且疗效欠佳。1974年欧洲学者Gruntzig发明了双腔球囊导管,利用对比剂充盈球囊的压力来扩张狭窄的血管壁,使血流得以恢复,并于1977年利用这种双腔球囊导管系统成功地扩张了狭窄的冠状动脉,使PTA正式登上了临床治疗的历史舞台,并很快成为血管狭窄闭塞性病变的首选治疗手段。
球囊血管成形术主要是通过充胀的球囊造成病变段血管壁内中膜的局限性撕裂,中膜组织的过度伸展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撕裂而导致血管腔扩张。它是一种损伤血管壁成分的机械治疗方法,只具有部分可控性,无法预测损伤的程度和性质,因此也无法估计血管损伤后愈合反应对血管开放程度的影响。
球囊血管成形术在操作时需要特殊的球囊导管及导丝、预扩张导管、球囊充胀压力表等辅助器材。一般在治疗前先进行诊断性血管造影来了解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程度,然后根据血管造影所见、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资料来确定该病变能否进行血管成形术,根据血管造影所见来选择适当大小、长度的球囊导管。进行成形术时,先根据造影将球囊导管置于狭窄段,以稀释对比剂充胀球囊,周围血管狭窄扩张一般控制在6-8个大气压内,每次充胀30秒左右,抽瘪后隔3-4分钟再次扩张,一般扩张2-4次即可。若残余狭窄<30%即可以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不必要求达到正常血管口径。术后应及时给予抗凝治疗并定期复查。
球囊血管成形术已用于动脉系统和静脉系统。动脉系统包括外周动脉、内脏动脉及冠状动脉、脑动脉等,静脉系统包括腔静脉、门静脉及外周静脉、透析通道等等。其最佳适应证为大、中血管的局限、短段狭窄或闭塞,如病变已形成溃疡、有严重钙化或长段的狭窄、闭塞等均属相对禁忌证。
PTA的发明开创了血管狭窄闭塞性病变治疗的新时代。但随着病例的增加,经验的积累和PTA技术的成熟,其在疗效方面暴露出的重大弊病即成形术后高的再狭窄率。据统计,中等大小血管PTA后再狭窄发生率约为30%,个别部位可达60%以上。但随着新型血管内支架的应用和超声、激光血管成形术等新技术的涌现,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再狭窄率,并且扩大了PTA的适用范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