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 述:
惊恐障碍(PD)又称急性焦虑障碍,主要症状特点是反复出现的、突然发作的、不可预测的、强烈的惊恐体验,一般历时5-20分钟,伴濒死感或失控感,患者常体会到濒临灾难性结局的害怕和恐惧。发作时伴有很特异、很强烈的心脏和神经系统症状,让患者非常担忧。并且在持续1个月内对再次发作的持续性焦虑和关注会对患者产生一定的行为改变,部分人不能正常工作或学习,部分人回避某些不易逃生或求助的场所、不愿独处等。
惊恐障碍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伴随显著的功能障碍。患病率约3%,是一种致残率较高的疾病,与酒精滥用、躯体疾病及其他精神疾病的共病率较高,与抑郁障碍的共病率达30%,更不利于预后。此病患者中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的风险是企图精神疾病患者的2倍,几乎20倍于无精神疾病者。
二、临床表现:
惊恐障碍的特点是发作的不可预测性和突然性,反应程度强烈,患者常体验到濒临灾难性结局的害怕和恐惧,而终止亦迅速。其临床表现特点如下:
(1)惊恐发作: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伴濒死感或失控感,伴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胸闷、心动过速、心跳不规则、呼吸困难或过度换气、头痛、头晕、四肢麻木和感觉异常、出汗、肉跳、全身发抖或全身无力等。发作期间始终意识清醒,高度警觉。通常起病急骤、终止也迅速,一般10分钟内达到高峰,很少超过1小时。
(2)预期焦虑:发作的间歇期仍心有余悸,担心再次发作,惴惴不安,也可以经常有心慌、胸闷、肌紧张等。
(3)求助和回避:60%的患者由于担心发病时得不得帮助而不敢单独出门、不敢到人多的场合、不敢乘公交车、不敢到高速公路等,否则焦虑不适。
(4)许多患者在反复求医或自我调整效果不好后出现抑郁症状,7%的患者有自杀未遂史。
(5)部分患者为缓解症状形成酒精或安定类药物滥用。
三、治 疗:
1、治疗目标:降低惊恐发作的频率和严重度,缓解预期性焦虑、恐惧性回避,治疗相关抑郁症状,使患者达到临床痊愈;最大限度降低共病率、减少病残率和自杀率;恢复患者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
2、治疗原则:综合治疗(基于评估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家庭社会干预及物理治疗等);全程治疗(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期);个体化治疗。
3、治疗策略:
(1)早期诊断和及早治疗:惊恐障碍患者就诊方式可能有2种,一种是就诊综合科室,如呼吸科(怀疑哮喘)、心血管科(怀疑心脏病)、内分泌科、神经内科等;另一种是就诊于急诊。患者常常到医院后症状已经部分或完全缓解,医师详细检查排除心脏等疾患后转诊到精神卫生科作出诊断及早治疗。
(2)选择适当的治疗场所:患者常常合并抑郁症状,有较高自杀风险,家属应高度重视,必要时住院治疗,如合并物质依赖还需规范脱毒治疗。
(3)疗程:急性期治疗通常4-12周,基本达到临床痊愈后进入巩固期治疗,至少9-12个月。如疾病没有复燃,进入维持期,开始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基础上逐渐减药,如果复发应该立即重新开始药物治疗。
四、注意事项:
(1)惊恐障碍虽然目前不属于重性精神疾病,规范化综合性治疗效果较好,但患者普遍存在治疗依从性差、对不良反应敏感、长期反复发作致脑功能和脑结构异常、社会生活严重受损、反复就医消耗大量医疗资源及增加家庭经济负担的现象。因此需要患者及家属特别注意:每天按时服药;某些药物可能几周后才会起效(非本二氮卓类药物);症状改善后需要继续服药;不要自行减药停药;及时就医指导如何处理不良反应和其他相关问题;及时合理安排日常活动或自己喜欢的运动;尽可能正常生活、学习、工作等。
(2)服药期间禁用或慎用酒精及减肥类药物、其他精神活性物质,减少吸烟。
(3)存在共病需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时请一定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苯二氮卓类药物(安定类)起效较抗抑郁药(具有抗焦虑作用)快,早期应用有助于帮助患者改善睡眠和减少使用抗抑郁药物早期出现的不耐受现象。但是不建议长期使用该类药物。
(5)惊恐障碍与社会心理因素、脑结构和功能异常、遗传、生长环境、反复经历负性生活事件及灾难性的认知等因素相关,因此需要综合性治疗,如基于评估的药物治疗、认知行为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家庭社会干预、文体活动等,单靠药物治疗许多患者不能“除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