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患者问:“我看病服药有3个月了,刚开始身上皮损很多,二三周后好了一大半,但后来皮损剩下头上有一小块,肘上有一小块,变化就很慢了。什么时候能彻底好呢?”
这是一个共性的问题,笔者把这种现象叫作“疾病的尾巴”。
疾病是人体健康发生偏差的结果。按照“见病知源”的原则,应该知道为什么得病,病才容易彻底好。药物的本质是纠偏,是针对疾病结果的治疗,或者说药物的作用只是在尽快地扭转病势,让患者的生活质量迅速改善。真正针对原因的治疗,是患者在自身觉悟后,生活习性的不断改变。
人生下来是健康的(生来即有的遗传疾病属于少数,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一些不良生活习性经过长期的累积,就产生了疾病。于是说,真正的病因在患者自身,彻底的治疗也要靠患者自己。
运用药物治病是有分寸的,这个在《内经》里面已经讲得很清楚:“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使用最平和的药物治疗时,都只能“十去其九”,那剩下的“其一”呢?便是“疾病的尾巴”。它怎么才能结尾呢?用中医的术语来讲,需要自身地不断改变,然后静待“候气来复”。
彻底治好要靠自己生活习性的改变。这点,在《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中作了提示:“谷肉果菜食养尽之”。“食养”是生活习性改变的一个示例,但远非全部。如果只是把医生当成开药的,那这“谷肉果菜食养”已经不是医生的职责范围内的了。但是如果把医生当成健康生活的教练、顾问来讲,这还属于医生的职责。
很少有人会很自觉地变得健康,所以需要监督。即便是把医生聘为自己的健康教练、顾问的人,接受医生的监督也是假的,而“疾病的尾巴”来做监督,却是很现实的。于是“疾病的尾巴”的意义和作用便应该得到重视和尊重。在这方面,好医生的作用在于识别“疾病尾巴”的积极作用,并且循着其指引的正确方向引导患者走上通往健康的正途。
讲到这里,患者还会问前面提到的这个问题吗?“什么时候能彻底好呢?”这个不是应该患者来问医生的,而恰恰是医生应该问患者的问题。
患者是治疗的主体,这不只是写在书上的文字,更有其切实的指导意义,这点很重要,大家懂了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