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般处理
1、对疑诊不稳定性心绞痛者,应迅速作相关检查预以评估,并尽早开始抗缺血治疗。
2、临床确认为不稳定性心绞痛者,绝大多数应住院治疗。
3、卧床休息、吸氧、镇静治疗。
4、积极治疗加重心肌氧耗的因素,如感染、发热、甲亢、心动过速、心功能不全恶化等。纠正贫血。运城市中心医院老年病科张国梁
5、持续心电监测。作心肌酶(TnT或CK-MB 等)检查以排除心肌梗死。
(二)药物治疗
1、硝酸酯类
①应选用短效制剂(如消心痛),每六小时一次。
②发作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使用硝酸酯类喷雾剂。
③急性发作期应静脉用硝酸甘油或5-单硝制剂(如异舒吉)等。硝酸甘油应从小剂量(5―10μg/分)开始,5-10分钟递增10μg/分,直到症状缓解或副作用出现(头痛,血压低于90mmHg或平均压降低30%)。
2、β-受体阻滞剂
若无禁忌症,应用于所有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治疗目标是使心率降至50-60次/分。常用制剂为美多酰胺(倍他乐克)和阿替洛尔(氨酰心安)等。需要快速降低心率时,可用静脉用依斯洛尔(esmolol),该药即使在心功能障碍者亦可应用,因其停药后20分钟药效即消失。
3、钙拮抗剂
急性发作期应选用短效制剂。常用药为地尔硫卓(恬尔心,硫氮卓酮)和硝苯吡啶(心痛定)。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者应慎用(或不用)地尔硫卓。心功能障碍者应避免用心痛定。
血压高且心功能正常者,可首选心痛定。与β-受体阻滞剂及(或)硝酸酯类合用疗效更佳。
无缓慢型心律失常者,可首选地尔硫卓。地尔硫卓与β-受体阻滞剂配伍应用时应格外谨慎,因两药对减慢心率及阻滞传导有协同作用,应注意心电监测。
病情相对稳定后,可改用长效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
为控制症状,可根据心绞痛的发作性质选择抗心肌缺血药。若心绞痛的发作主要与心肌氧耗上升有关,则主要选 β-受体阻滞剂。当发作以冠脉痉挛为主,则主要选择硝酸盐类及钙拮抗剂。
4、抗血小板药
不稳定性心绞痛多数是由于斑块破裂诱发不全堵塞性血栓形成。使其狭窄明显加重所致,因此发病的急性期进行有效的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可防止血栓的进一步发展,减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常用的抗血小板药有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波力维)。最新和最强的抗血小板药为Ⅱb/Ⅲa受体拮抗剂。
目前认为,阿司匹林在80-325mg/天的剂量范围内,其疗效相似。阿司匹林抵抗者,用阿司匹林无效。然临床上目前尚无一种常规方法用于检测阿司匹林抵抗现象。
波力维,急性期可与阿司匹林合用,有协同抗血小板作用。用法:300mg冲击一次,以后75mg/天。对阿司匹林过敏或抵抗者可单用波力维。
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目前国内有静脉用替若非班(欣维宁),可用于病情极不稳定或有显著血栓形成倾向者。
5、普通肝素及低分子肝素
抗凝治疗主要是指抗凝血酶的治疗,肝素为最有效的药物之一。低分子量肝素已作为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常规用药。
普通肝素:急性期可静脉持续泵入。一般以3000IU 冲击后以1000IU/小时维持,或根据APTT调节用量,使其保持在45-70秒之间为宜。
低分子肝素:目前认为其疗效与普通肝素相似或更优。不需监测APTT时间,临床应用十分方便。常用药有:
1)克赛(依若肝素):1mg/kg体重,皮下注射,每12小时一次。
2)速避凝(Fraxiparine):体重≤70kg,0.4ml皮下注射,每12小时一次。体重>70kg,0.6ml皮下注射,每12小时一次。
3)法安明(Fragmin):120IU/ kg体重,皮下注射,每12小时一次。以治疗一周左右为宜,最短不应少于48小时。
抗血小板和抗凝血酶治疗目前已作为不稳定性心绞痛(UA)的常规治疗,临床最常用的防治血栓形成的配伍方案是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和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的配合。
(三)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在充分药物治疗无效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常有良好疗效。并为接下来的血运重建治疗起到有效的保驾作用。
(四)溶栓治疗
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溶栓治疗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不仅无效,甚至有害(出血并发症增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