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动静脉瘘:动静脉之间存在异常通道。此动静脉之间异常通道称为A-V的瘘口,此病变由于A-V之间的联系为经过末梢毛细血管网络,而发生短路。
先天性A-V瘘(K-T):是胚胎发育不良,造成血管畸形,在胚胎的中胚层发育演变过程中,A-V间残留的异常通道而引起。常累及许多细小A-V分支,瘘口具有多发性,病变呈弥漫性。瘘口细小时一般无血管搏动和杂音。动脉造影也常难以观察到瘘口所在。诊断、治疗有一定的难度。
病生理:
A-V瘘起源于间叶相同的毛细血管丛,A-V彼此互相交通,在功能上相互代替。正常成人血管从3个阶段的血管伸展、吻合、萎缩和新生而成,(未分化的毛细血管期、毛细血管融合成丛状结构的网状期、血管基干定性期)。
多发的瘘口不断发展和蔓延,广泛侵犯邻近的组织、器官,如:肌肉、骨骼、神经甚至蔓延到整个肢体或躯干。
分型:
1、干状A-V瘘
瘘口的部位大都在肢体小A-V之间,存在横轴方向的交通支,一个或多个瘘口,多数瘘口大,因为A-V之间血液分流多,局部静脉内压力增加,可出现震颤,连续性杂音,静脉曲张和蜿蜒状动脉瘤。
2、瘤样A-V瘘
瘘口在细小的A-V分支之间,局部组织伴瘤样扩大,一般血流少,无震颤及杂音。
3、混合型
有干状血管瘤和瘤样A-V瘘混合发病,瘘口小,可改变不大,瘘口大可累及心功能。
先天性A-V瘘不易确定瘘口所在,生长迅速的,后果严重,虽呈良性,但有恶性肿瘤的生物特性。
临表:
1、肢体增粗、增长
青少年骨垢端尚未闭和前,A-V已存在,周围存在A-V吻合支,局部血流丰富,血养增高,使患肢增粗增长。
肢体沉重,肿胀,疼痛,毛发增多,多汗,肢体长度不等,可有骨盆倾斜,脊柱弯曲畸形。
2、血管瘤(胎痣)
先天性A-V瘘先天性血管瘤并存同一部位,血管瘤为紫兰色,有时平坦或高出皮肤,大小不同,有的病变环绕整个肢体。
3、皮温增高
A-V短路,肢体血液丰富和静脉充血,局部温度增高3~5℃
4、 静脉瓣功能不全
动脉高压血通过瘘口进入静脉,静脉内压增高,官腔增粗,静脉瓣损伤,静脉血倒流,A-V瘘部位,静脉曲张,瘘口大时静脉曲张处有搏动,因为静脉瓣功能不存在使肢体表浅静脉迂曲,淤滞,皮炎,色素沉着,湿疹,顽固溃疡,出血。
5、杂音、震颤
沿患肢血管走行可有散在震颤杂音。
6、动脉供血不足
少数肢端发凉,色素沉着,甚至出现坏疽。
7、瘘口大病程长,周围血阻力下降,每搏心输出量增加,发生心衰。
辅助检查:
1、彩色多普勒超声 了解血分流情况
2、周围静脉测压及血氧测定, 证实A-V短路回流的存在
3、动脉造影
诊断:(三联征)
1、搏动性肿物
2、震颤
3、杂音
治疗:
手术,骨垢闭合前,无心血管并发症前手术根治效果好。
手术适应症:
1、生长迅速,伴明显症状者,近早手术,儿童6岁前效果好。
2、生长缓慢,虽无明显症状,无自愈可能,病变进展,也应近早手术。
3、病变累及周围组织,如神经受侵后疼痛,后皮肤并发出血,溃疡或感染者,内脏A-V瘘,消化系统A-V瘘,引起出血或肺内A-V瘘出现发绀,气急等,应近早手术。
4、并发心衰。
术式:
1、病变切除 适用于局限病变
2、A-V瘘主要A-V分支结扎术 适用于病变广泛或深层,以及反复感染,溃疡或出血
3、动脉内栓塞 使用明胶海绵,无水酒精使组织脱水,蛋白质凝固,内皮细胞变性,血管收缩形成血栓。
4、截肢或截指 涉及整个肢体或肢体末端,伴有严重感染,溃疡,出血,坏死或心衰时。
护理:
1、指导病人注意患肢保护,非手术治疗后复发者,应用弹力绷带和弹力袜,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外伤。
2、动脉栓塞后,穿刺部位应压沙袋4~6小时,卧床12小时。观察有无出血或血肿,如有出血应压迫至出血停止,而后加压包扎,注意肢体远端血供。
3、预防潜在并发症,如出血,外伤,感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