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狭窄症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颈动脉管腔狭窄导致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病因多为动脉硬化闭塞症,其次是头臂型多发性大动脉炎。
动脉硬化闭塞症型颈动脉狭窄,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总动脉起始段。多见于中老年人。
头臂型多发性大动脉炎病变可累及颈动脉全程,常呈节段性病变。多见于青少年,以女性为多。病变可造成管腔狭窄以至完全闭塞,并可继发血栓形成。如合并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症或椎动脉病变,更将加重病情。
临床表现:
症状:
1、脑部缺血症状:可有耳鸣、视物模糊,头昏、头痛、记忆力减退、嗜睡或失眠、多梦等。也可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如眩晕、黑蒙,重者可有发作性昏厥甚至偏瘫、失语、昏迷,少数患者有视力下降,偏盲、复视,甚至突发失明。颈动脉狭窄以后可引起眼部的缺血表现,如角膜白斑、白内障、虹膜萎缩、视网膜萎缩或色素沉着、视盘萎缩、静脉出血等。患者失明多由白内障引起。
2、斑块或血栓脱落可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和脑梗死。常见于动脉硬化闭塞症性颈动脉狭窄。
3、多发性大动脉炎活动期可有全身不适、发热、易疲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多汗、月经不调等症状。有时可有不典型症状表现,如无原因发热或心包积液等。皮肤表现有感染性皮肤结节、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有些患者可有结核、风湿热。
体征: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听诊时在颈根部和颈动脉行径可以听到杂音。同时还要注意其他部位动脉的情况。神经系统的检查可以有阳性体征,有助于了解脑缺血的程度和部位.眼底检查可了解颅内动脉的情况.
辅助检查
1、动脉造影::是主要的检查手段.可以详细了解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程度以及侧枝形成的情况。为手术或介入治疗提供最有价值的影象学依据。
2、B超-多普勒检查:是目前最佳颈动脉无创检查仪。它不但可以显示颈动脉的解剖图象,还显示动脉内血栓及血流量、流速、血流方向等。诊断颈动脉通畅程度的准确性在95%以上。经多普勒可评价Wills环的血流量和血流方向。
3、多普勒超声检查:描记颈动脉博动的波形,可测定眶上动脉的血流,间接了解颅内动脉的血供情况,从而推测颈动脉是否狭窄和闭塞。
4、脑血流图:显示脑血流量明显减少
5、MRA:是一种无创性的血管成像技术,能清晰显示颈动脉及其分支的三维形态、结构,并能同时重建颅内动脉影象。可以确切的显示血栓、斑块、有无夹层动脉瘤以及颅内动脉的情况等。对于动脉内膜和管壁的早期病变参考价值大,对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极有帮助。
6、眼底检查
7、X线平片检查
8、其他:对于大动脉炎的免疫检查。
诊断:通过临床表现和无创辅助检查,多可诊断颈动脉狭窄。并可初步完成病因学诊断。但动脉造影是必不可少的确诊和制定治疗方案的依据。
治疗:
目的在于改善脑供血,纠正或缓解脑缺血的症状:防止脑卒中的发生。
治疗的方法有: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
1、保守治疗:是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的基础。包括抗凝、去聚治疗、罂粟碱和尼莫地平扩血管治疗:前列腺素E1和降纤酶类药物、能量合剂和高压氧舱的应用,以及针对病因的药物治疗。大动脉炎活动期患者,应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控制病程。
2、手术治疗:A内膜 剥脱术:适用于病因为动脉硬化闭塞的患者。且病变范围为颈总动脉分叉部或颈内动脉起始段,而远端颈内动脉通畅者。
B锁骨下动脉―颈动脉转流术。适用于颈总动脉起始段阻塞,远端通畅者,血流经锁骨下动脉再灌注颈动脉。
C 升主动脉--颈动脉转流术。适用于单侧或双侧颈动脉病变、远端流出道通畅、能耐受开胸手术的患者,可同时行单双侧锁骨下动脉的转流术。
3、介入治疗:近年来,国内外将介入治疗广泛应用于治疗颈动脉狭窄。
优点:
微创、简便、易行和多次反复应用的特点,有不少学者将介入列为首选治疗方法。
重症颈动脉狭窄的患者,病变多累及双侧颈动脉,动脉管腔狭窄程度重,不能够耐受手术时的脑缺血:
部分患者病情危重一般情况差,无法耐受动脉重建手术的打击,此时介入治疗可以有效地增加对脑的血供,缓解缺血症状
缺点:
介入治疗过程中栓子的陀螺是限制其广泛应用于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