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是小儿时期较为常见的一种以发作性哮鸣气促、呼气延长为特征的肺部疾患。由于该病急性发作期症状较重严重影响患儿的正常生活学习,从而倍受医患关注。笔者近年采用疏邪、化痰、通腑、祛瘀、补虚等方法并结合临床辨证分型治疗该病收效颇佳,现将其体会 分述如下:
1、邪犯肺卫型
患儿常表现为恶寒发热,有汗或无汗,流鼻涕,咳嗽气喘,喉间有水鸡声,舌苔薄白微腻,脉多浮滑等。此乃感受外邪,使肺失宣降,痰阻气道使然。治法以疏邪宣肺化痰。并根据感受风寒、风热的不同性质,而分别以温宣与清宣两法。风寒喘恶寒而无汗,宜用温宣法;风热喘发热而有汗,则用清宣法,,佐以化痰之品。达到邪去则肺气自宣,肺宣痰化则喘自平。
1.1基本方
生麻黄3g,杏仁6g,前胡4g,半夏6g,陈皮4g,旋复花(包)、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各5g,白僵蚕5g,甘草3个。偏于风寒表实者加桂枝5g;偏于风热者去麻黄,加桑叶、牛蒡子各6g,大贝母10g;若见发热烦躁,舌红苔黄者去苏子、白芥子、半夏加生石膏15g,地龙6g,黄芩5g,生麻黄改用为炙麻黄,若喘促渐平,但仍有咳嗽者,去苏子、白芥子、旋复花、莱菔子,加茯苓10g,冬花、紫苑各6g以善其后。
1.2病例
吴某,男,三岁。病起两天,始则畏寒发热,无汗,流鼻清涕,继则咳嗽气喘,喉间哮鸣,舌苔薄白微腻。证属风寒外束,肺气失宣,治宜辛温解表,宣肺化痰。处方生麻黄1.5g,杏仁、前胡各3g,桔梗、苏叶、薄荷各5g,法半夏5g,陈皮5g,旋复花(包)3g,生甘草3g,生姜1片。两剂药后寒热已罢,哮喘亦平,仍有咳嗽。原方去苏叶、薄荷、生姜,加茯苓、冬花、紫苑各6g,连副两剂而愈。
2、痰浊内阻型
大多表现为气逆喘急,痰涎上雍如潮,舌苔厚腻,脉沉滑。此型是无表邪,易与外感诱发者相区别。治以清化痰浊为主要法则。但在辨证时尚须注意脏腑相关,痰瘀同源的特点,治疗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若伴见生有潮热腹胀便结者,其喘多因肠胃积滞、腑气不通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之肃降,有赖于腑气之通畅,倘大肠积滞不通,则可影响肺气之肃降,痰雍便结而相互影响,致痰浊阻遏气道而成。故治疗不只注重肃肺降逆,还特别留意通腑清肠。以达肺气宣、腑气通,方可使哮喘缓解;若哮喘发作时伴见有面色青暗,口唇紫绀,舌质紫暗者,此喘非为痰之作祟,而与络脉瘀痹,乃形成“痰加瘀血”,治疗应注意运用活血化瘀之品。
2.1基本方
胆南星3g,枳壳、葶苈各6g,苏子、芥子、莱菔子各5g,法半夏6g,陈皮3g,茯苓10g,杏仁6g,丹参6g,甘草2g。腹部胀满,大便干结,午后热甚去胆南星、半夏、甘草,加生大黄(后下)6g,生石膏(先煎)12g,瓜蒌仁10g,面青唇绀,舌现紫暗或边有瘀点者,去苏子、芥子、莱菔子;加桃仁、红花、郁金各5g;痰涎雍盛者服用鲜竹沥10ml。
2.2病例
刘某,女,8岁,患哮喘3年余,此次发作1周,乃因饮食不节,复感外邪而起。其证咳嗽气逆,喘急痰鸣,声如拽锯,呕吐粘痰,腹部胀满,午后热甚。大便两日未解,小便黄少,舌红苔黄腻。此为痰热阻肺、热结胃腑,治宜通腑降逆,泻肺平喘。处方生大黄(后下)6g,生石膏(先煎)15g,杏仁6g,瓜蒌仁10g,葶苈子、苏子、莱菔子、旋复花(包)、炙麻黄、枳壳各6g,焦山楂10g,生甘草1.5g。两剂药后频转失气,旋解粘液大便两次,腹胀已消,喘促顿平。继以调理法治疗三天,而病愈。
2.3病例
李某,男,三岁。一年前始得哮喘病,每遇着凉其喘必作,四季皆可发作。此次发病已4天,在当地诊治,用中西药不效,而来诊。证见咳嗽喘促,喉中哮鸣,憋气难以平卧,喘甚时面色青暗,口唇紫绀,舌质紫暗,苔白腻而润,证属痰浊内伏,气滞血瘀,痰瘀交阻,治当痰瘀同治,喘庶可平。处方:苏子、芥子、莱菔子、地龙、郁金、桃仁、红花、杏仁各5g,陈皮3g,旋复花(包)5g,炙麻黄3g,甘草2g,桂枝2g,两剂。
药后喘促痰鸣明显减轻,紫绀亦消,继以原方加减调治周余哮喘告平。
3、虚实错杂型
证见肌肉松弛,精神不振,咳嗽气喘,动则尤甚,喉间哮鸣,面色s白或是萎黄,舌淡苔腻,脉细无力等。此候既有外邪客肺、痰涎雍肺的标实证,又有肺脾肾不足的本虚证。笔者认为此型多见于先天不足或素体虚弱之患儿,治疗本着“未发以扶正气,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原则,再据其证候,运用攻补兼施、标本兼顾的方法,一面宣肺化痰,降气定喘以治其实;一面健脾益肾,敛纳并施以治其虚。此外还须辨清寒热以及阴阳偏颇,而随证加减施治,才能使喘得以平复,
3.1基本方
山芋、熟地、胡桃肉、黄芪各10g,五味子、法半夏各6g,陈皮3g,茯苓、炙麻黄、杏仁各6g,甘草、紫河车粉(另冲)各2g。偏阳虚者加附子片5g,补骨脂3g;偏阴虚者加沙参10g,麦冬5g;唇绀舌质紫暗加桃仁、红花各5g;发热者加银花、连翘各10g;热盛便秘加生大黄(后下)5g;热痰加瓜蒌10g,川贝6g,地龙5g;寒痰加胆南星2g,芥子5g。
3.2病例
王某,女,10岁。哮喘反复发作8年,加重一周。刻诊:咳嗽、哮喘兼作,动则喘甚,不能平卧,痰多色白,精神不振,胸闷气促,纳食不馨,二遍正常,舌淡苔白而润,脉沉细。证属肺脾肾素禀不足,久病正虚,当以健脾益肾宣肺化痰。处方:山芋10g,熟地6g,胡桃、黄芪各10g,炙麻黄、杏仁、苏子、法半夏、五味子、茯苓各6g,陈皮3g,甘草2g。五剂,另紫河车粉20g,每服2g,每日两次。
药后哮喘显著减轻,精神大振,饮食增进。嘱继服原方10剂,隔日1剂,以资巩固。
体会
哮喘的发病多因内有伏邪(素体肺脾肾三藏不足痰涎留伏),经外邪引动(气候变化、寒温失调、接触异物、过食生冷咸酸等物)而发,古人提出“未发以扶正气,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大法值得我们借鉴,笔者以为根据不同的证型而采用疏邪、化痰、通腑、祛瘀、补虚等方法相结合进行治疗较单纯选用一种治法效果更好。另外,久病一定要顾及脾肾,在不留邪的前提下佐以扶正固本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