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何谓残疾、残疾人
残疾是指因外伤、疾病、发育缺陷或精神因素造成明显的身心功能障碍,以致不同程度地丧失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一种状态。
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缺失、功能丧失或异常,从而部分或全部失去以正常方式从事个人或社会生活能力的人。包括视力障碍(残疾)、听力障碍(残疾)、言语障碍(残疾)、肢体障碍(残疾)、精神障碍(残疾)、内脏障碍(残疾)、多重障碍(残疾)和其他障碍(残疾)的人。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康复医学二科(高压氧科)李红玲
2、全世界目前有多少残疾人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当前全世界带有残疾的人占总人口的10%左右,总数约6亿,其中带有残疾的儿童约2亿,80%在发展中国家。据2006年4月1日我国进行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全国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8296万人,约占总人口的6.34%。各类残疾人的人数及所占残疾人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视力残疾1233万人,占14.86%;听力残疾2004万人,占24.16%;言语残疾127万人,占1.53%;肢体残疾2412万人,占29.07%;智力残疾554万人,占6.68%;
精神残疾614万人,占7.40%;多重残疾1352万人,占16.30%。与1987年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比较,残疾人口总量增加,残疾人比例上升,残疾类别结构也有了变动。
3、导致残疾的主要原因
(1)近亲昏育:
性疾病可以导致几乎所有类别的残疾。据我国六个省调查,80%的农民通婚不出县、50%不出乡、30%不出村,造成先天残疾发生多。四川某县近亲婚配率达7%,其后代智力残疾达20%。孕育营养不良及疾病、产科合并症、异常分娩等可以造成胎儿畸形、智力低下等残疾。因为孕妇缺乏叶酸,我国每年有8-10万无脑儿、脊柱裂等神经管畸形儿出生。我国残疾儿童大部分是先天因素致残,先天致残率在各类残疾儿童中所占比例分别为:视力残疾占68.7%;智力残疾占57.2%;听力言语残疾占47%;肢体残疾占35.4%。另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30多万先天病残儿出生,其中脑瘫儿童就达6万~8万。
(2)疾病:疾病是致残的主要因素,如传染病中的脊髓灰质炎,自1995年以来,我国未发现野病毒病例,但其造成的肢体残疾的程度及后果仍很严重。现患率已达11%的高血压是导致脑卒中、心脏病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约有500万高血压致偏瘫患者。①传染病:如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脊椎结核等;②孕期疾病:如风疹、宫内感染、妊娠毒血症、梅毒、艾滋病等;③慢性病和老年病:如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肿瘤等。均可导致不同类型的残疾。
(3)药物中毒:药物中毒可引起耳聋、失明、胎儿畸形等
,近年来有上升趋势。目前已知能够引起耳聋的药物已达几十种,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性耳聋占后天耳聋患者的比例已由上世纪50年代的5%,上升到90年代的40%。另外,四环素、阿斯匹林类药物、性激素、反应停、丙戊酸等,可造成胎儿肢体残疾,这主要与药物本身的性质、剂量、用药的持续时间和用药时的胎龄有关。一般来说,用药时胎龄越小、剂量越大和持续时间越长,致残机会也越大。所以,孕妇用药宜慎重考虑,不宜滥用药物。
(4)意外损伤:意外事故,如企业、矿山、交通事故等伤亡人数逐年增加,据1994年统计约40万。另外运动损伤、产伤等,也可致颅脑损伤、骨骼肌肉系统损伤等。外伤引起的儿童肢体残疾占13.65%。
(5)有害环境及其他因素:有害环境,如地方性碘缺乏可导致智力残疾、先天聋哑等多种残疾。我国受碘缺乏威胁的人口有4亿,缺碘严重地区儿童平均智商水平比其他地区低10-15个百分点。环境高氟引起的氟骨症可导致肢体残疾,我国受其威胁的人口有3亿多。地方性大骨节病也可导致肢体残疾,现患人口近百万。不良的生产环境,以及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产生的废气、污水、噪音、固体废物造成环境污染,可导致职业病和残疾。据调查,我国工业区内约85%以上的儿童受到铅中毒的危害,严重威胁着他们的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营养不良也是导致残疾的因素,如蛋白质严重缺乏可引起智力发育迟缓,维生素A严重缺乏可引起角膜软化而致盲,维生素D严重缺乏可引起骨的畸形。另外社会、心理因素也可引起残疾。人类生活在社会中,面临着许多共同的致残原因,但在不同社区中,致残原因及引起残疾的人口分布、致残程度等都有所不同。
4、残疾的预防和康复
在现代社会中,残疾人和任何健全人一样,都有作为人所与生俱有的生存权利,但是身体和精神的障碍却使其权利、资格和尊严遭到损害。康复的意义就在于恢复这种做人的基本权利,康复是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提,绝大多数残疾人具有康复潜力,都可以通过实用的康复训练恢复、补偿功能,提高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向残疾人提供就地就便、经济实用的康复训练与服务,有利于残疾人的健康保障和生活质量提高,恢复残疾人像正常健全人一样获得天赋的权利。但不少残疾虽经持久的康复医疗或功能重建也难得到十分满意的效果,而引起残疾的原发病损却可以预防,且预防工作投资少,效益高,因此,在社区中应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即预防康复。具体地说,就是在社区中开展残疾预防,将这两项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社区共有的机构、网络、设施、专业人员等资源,以一级预防为重点,同时加强二级、三级预防,使残疾预防和社区康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残疾预防应在国家、地方、社区、家庭不同层次进行,应在胎儿、儿童、青年、成年、老年不同时期进行。而且需要卫生、民政、教育、司法、残联多部门共同努力来完成的。
一级预防是为减少各种病损的发生。一级预防最为有效,可降低残疾发生率70%。所采取的措施包括:优生优育、严禁近亲结婚、加强遗传咨询、产前、孕期及围产期保健;预防接种,和积极防治老年病、慢性病;合理营养;合理用药;防止意外事故;加强卫生宣教、注意精神卫生。全国8296万残疾人中,除智力残疾以先天性致残因素为主外,其余各类残疾大多数以后天因素致残为主,其比例高达88.5%-98.6%,控制后天因素致残可通过采取有效措施,达到主动控制。如抓好禁止近亲昏育,可以减少约13%的先天智力残疾发生。通过孕期和产前诊断技术和手段的应用,可有效地对先天缺陷儿进行早期诊断和预防。
二级预防是限制或逆转由病损造成的残疾。可降低残疾发生率10%-20%。所采取的措施包括: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治疗方法包括:①适当的药物治疗:如治疗结核、高血压等;②基本的手术治疗:如创伤骨折、白内障手术等。
三级预防是防止残疾转化为更为严重的残障。可减少残疾给个人、家庭和社会所造成的影响。所采用的措施包括:康复医疗,如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心理治疗、言语治疗以及假肢、支具、辅助器、轮椅等;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还包括应有的社会教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