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我国有“十病九痛”的成语;现代统计数据也表明,疼痛是患者最常见的就诊原因。国际疼痛学联合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 ,IASP)推荐把疼痛按照疼痛部位、疼痛导致功能障碍、疼痛持续时间和疼痛类型以及疼痛的原因进行分类。但Clifford J. Woolf 和很多学者则指出此类分类方法误导了对疼痛的理解和研究。因此,目前公认的做法是把疼痛分为三种类型:伤害性疼痛(nociceptive pain)、炎症性疼痛(inflammatory pain)和病理性神经痛(neuropathic pain)。对于前两种疼痛,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直接的止痛治疗往往在病因不能解除时,才作为姑息性手段应用。而对于病理性神经痛,病因治疗和止痛是同等重要。
病理性神经痛是指直接作用到神经系统而产生的疼痛,可以是周围神经受损,也可能是中枢神经受损。病理性神经痛的发病率非常高,欧洲的统计数据为人口的7-8%,其中5%为重度的神经痛。临床上最常见的是椎间盘突出或椎管狭窄导致的神经痛,其他的神经痛,例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和糖尿病导致神经痛也很常见。对于椎间盘突出或椎管狭窄等脊柱退行性变导致的神经痛来说,手术接除对神经根的压迫,是缓解疼痛的首选方法。但也有相当多的患者即使手术解除了压迫,疼痛也不能缓解,主要原因在于神经根长期受压迫,会导致相应节段的背根神经节甚至脊髓产生了慢性炎症和神经突触结构变化,使疼痛持续存在。此类患者,以及不适合手术的脊柱源性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糖尿病性神经痛等患者,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以选择脊髓刺激器(spinal cord stimulation, SCS)植入手术,利用神经调控技术来治疗疼痛。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的处理要靠芯片技术。芯片技术的日新月异也给医疗带来一片新天地。神经调控技术就是利用各种芯片,制成不同类型的脉冲发生器,通过电极和导线将设定好的电信号传入神经系统,来对神经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指令进行调控。目前最广泛应用的脑深部刺激器(脑起搏器)是最常见的神经调控技术系统,而治疗疼痛的神经调控系统因为治疗靶点位于脊髓,因此称为脊髓刺激器。
Ronald Melzack 和 Patrick Wall 两位科学家在1965年发表于Science上的一篇文章,系统的阐述了疼痛产生的机制,他们提出的“门控学说”(gate control theory,见图1)为疼痛的外科干预奠定了理论基础。门控学说的核心理论,就是无论传导痛觉的细纤维还是传导触觉、温度和震动感觉的粗纤维,均对损伤部位的疼痛感觉传导发挥作用。由于粗纤维联接了较多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当粗纤维兴奋性增高的情况下,痛觉会被压制。脊髓刺激器就是据此理论,将电极放置于脊髓后索,利用脉冲发生器产生适当的电信号,通过持续的电刺激来兴奋粗纤维,抑制疼痛的传导。
利用脊髓刺激器治疗病理性神经痛,是一种全新的外科治疗手段。由于属于外科治疗,创伤不可避免,但此类外科治疗为非毁损或切除类手术,仅仅需要做小的皮肤切口,将刺激器植入体内即可,不会给患者带来更多额外的伤害。脊髓刺激器一套设备由电极,联接导线和脉冲发生器组成。医生根据患者疼痛的不同部位和疼痛范围,选用不同的电极。刺激发生器内部的电池和微电脑芯片,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进步,微电脑芯片和电池的体积也越来越小,性能越来越强,植入性手术也随之越来越方便。刺激器植入以后,医生通过程控器,可以在非接触的情况下,调节患者体内脉冲发生器的参数,例如刺激电流的强度、刺激时程和刺激的频率等,使脊髓刺激器的参数处在止痛的最佳状况。由于每位患者情况不一,刺激器参数的调整也不一样。脊髓刺激器治疗很好的迎合了个性化医疗这一趋势,即使治疗不理想,可以取出刺激器,并不会给患者造成身体上过多损伤,也就是所说的可逆性治疗。“微创、可调、可逆”,是脊髓刺激器治疗的优势,是信息技术和医学相结合的成果。本质上来说,这种方法与以往药物治疗、神经阻滞、神经毁损等治疗方法完全不同,芯片成为治疗的核心。这种用“芯”止痛的方法将会给许许多多的疼痛患者带来福音,是信息时代带给疼痛患者的福利。然而单单科技进步还不够,对医生来说,用“芯”,还更需要用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