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糖尿病相关低血糖的定义
(一)轻度低血糖
1、伴有低血糖症状,血糖检测证实血糖水平低于3、1mmol/l ,患者可以自行处理经口服含糖食物或葡萄糖后症状好转。
2、无低血糖症状,但血糖检测证实血糖水平低于3、1mmol/l。
(二)症状性低血糖
1、伴有低血糖症状,且患者可以自行处理,但无血糖检测证实。
2、伴有低血糖症状,患者可以自行处理,血糖大于3、1mmol/l ( 56mg/dl )。
(三)夜间低血糖
从入睡到晨起时间内,睡眠过程中发生的低血糖。
(四)重度低血糖
伴有低血糖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不能自行处理,且具备血糖< 3、1mmol/l,或经注射胰高糖素或葡萄糖后症状好转。
二、血糖控制目标与低血糖
临床血糖控制目标:尽可能达到正常,没有不可接受的低血糖。
低血糖是1型糖尿病(也包括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的主要限制因素。
临床资料显示:DCCT: 强化治疗可显着降低血糖和微血管并发症。
;
同时临床资料也显示:强化治疗伴有低血糖事件增加。
;
临床资料显示:血糖控制与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相关。
;
DCCT: 糖尿病控制改善的代价C低血糖:在DCCT研究中,视网膜病变的风险随着血糖控制的恶化而增加(用HbA1c衡量)。相反,当血糖控制改善时,发生严重低血糖事件的风险增加。因此,强化治疗组,改善了血糖控制进而降低了视网膜病变的风险,但是伴随低血糖事件的风险增加3成。
临床资料显示:UKPDS: 强化治疗增加低血糖事件危险。
临床资料显示:强化治疗增加低血糖的风险。
临床资料显示:强化血糖治疗以低血糖增加为代价。
1、 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胰岛素治疗时低血糖事件较1型少的原因:
存在胰岛素抵抗
有内源性胰岛素分泌
对抗低血糖的反调节机制受损较轻
对低血糖察觉能力的受损较轻
2、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没有用胰岛素治疗:
采用饮食、二甲双胍、阿卡波糖和格列酮类治疗的患者: 不发生低血糖。
采用磺脲类和格列奈类药物治疗的患者: 可能发生低血糖。
3、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较小,不易发生低血糖的原因:
β细胞残存有一定功能 (可测到C肽)
仍存在对抗胰岛素的激素调节
多有胰岛素抵抗
较少发生低血糖昏迷
低血糖发生越频繁、持续时间越长,患者预后越差
4、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重度低血糖的危险因素
年龄大
病程长
胰岛素治疗10年以上
日常血糖波动大
对低血糖的察觉能力受损
对抗低血糖的反馈调节机制受损
5、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特点:
在疾病早期,
(1)严重低血糖的发生率明显少于1型糖尿病。
(2)对抗低血糖反应的反馈调节受损较轻,保护性激素的分泌阈值高于1型糖尿病患者,反馈调节对机体的保护作用更强。
(3)对低血糖的察觉能力受损较轻。
随着病程延长、β细胞受损加重,机体的反馈调节能力逐渐降低,严重低血糖事件增加。
6、1型糖尿病中危险因素和危险性标志物:
危险因素包括:胰岛素过量或注射技术错误,饮食中发生漏餐或延迟进餐及饮用酒精,无法预测的运动,睡眠和一些不明原因等。
危险性标志包括:无知觉、拮抗因素失调、C-肽水平检测不到、遗传因素、血糖控制过于严格、糖尿病病程长、高龄、胰岛素敏感性增强及其他因素。
7、夜间低血糖的特点:
绝大多数夜间低血糖为无症状低血糖,有些患者睡眠质量下降(噩梦) 清晨头痛, 长期疲劳, 情绪变化(主要是抑郁), 有些糖尿病患者的夜间低血糖“唤醒”机制受损,在夜间睡眠中发生低血糖时不能醒来。这会加重反复发作低血糖的恶性循环,对患者产生致命威胁。
8、减少夜间低血糖的重要性:
反复发作的夜间低血糖会损害机体对抗低血糖的反馈调节机制,使低血糖事件不断恶化、 因此,夜间低血糖不仅会影响日间低血糖的发生情况,严重时还可能神经系统。
9、低血糖的危害:
因惧怕低血糖而放松血糖控制。
影响日常生活:开车(易出交通事故),工作,家庭生活。
行为改变。
认知功能受损。
大血管损伤: 卒中、心梗、急性心衰、室性心律失常。
昏迷: 只有血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