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胸片对于肺弥漫性间质性病变的早期诊断作用十分有限,因为肺弥漫性间质性病变轻微时胸片表现正常,只有当病变发展至相当严重程度时胸片方可显示。胸部CT,特别是高分辨CT广泛应用与临床实际工作以来,它突破了胸片对于肺弥漫性间质性病变影像诊断的程度,使肺弥漫性间质疾病的早期诊断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因为高分辨CT可清楚显示肺间质病变的细节,如小叶内分隔、小叶间隔、支气管血管周围及胸膜下的肺间质结构及其病理改变。LightSpeed 64排VCT是真正的容积扫描,它能真正应用各向同性体素的数据作重组处理,图像在冠状面、矢状面、斜面和曲面的分辨率达到了原始横断面图像相同的分辨率,从而克服了以往CT容积成像在非横断面观察时存在的阶梯感以及对细微结构显示不清的缺点,使得容积重建方式不但能进行更好的空间定位,更可以直接用于肺间质性病变的诊断。
肺弥漫性间质性病变包括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及于特发性肺纤维化相类似的一类疾病,如结节病、癌性淋巴管炎、系统性硬化症、类风湿、矽肺和间质性肺炎。
LightSpeed VCT对肺弥漫性间质性病变的影像诊断:
1、磨玻璃密度病变:磨玻璃密度病变系指肺内病变密度较淡,类似磨玻璃,病变不能掩盖正常的肺血管影像,在病变区内可见走行、分布正常的肺血管影像。在肺弥漫性间质性病变中可弥漫分布于两肺,也可在两肺多段、多叶分布。病变区可见网格状结构,为小叶间隔增厚所致,此种表现可见于急性间质性肺炎、SARS、休克肺、肺蛋白沉者症、肺水肿等。磨玻璃密度影像还可见于肺实质性炎症,仅根据磨玻璃密度影像不能鉴别肺实质性病变与肺间质病变。
2、细支气管扩张影像:在肺弥漫性肺间质性病变中,发现支气管扩张是鉴别渗出期、增生期及纤维化期较可靠的依据。细支气管因病变纤维化、纤维回收、牵拉引起细支气管扩张,影响表现为在病变区可见囊状、柱状细支气管充气影像。
3、蜂窝状影像:为远端气腔扩张、肺泡壁及小叶间隔增厚所致,是肺弥漫性间质性病变纤维化时肺结构破坏的晚期表现。此征无特异性,可见于矽肺、结节病、类风湿、硬皮病、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普通型间质性肺炎较常见,此征象仅反映纤维化的晚期。
4、网状影像:网状影像的网眼状改变较蜂窝空腔小,网状影像可与蜂窝状影像共存,也可单独存在。两下叶后基底段近隔面网状影像多见于慢性支气管伴肺间质纤维化,网眼大小接近,较长时间无明显动态变化。网状影像主要分布于下叶时还见于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及胶原病,这些疾病在临床上均呈慢性过程。两肺弥漫分布网状影像,呈慢性经过者还可见于癌性淋巴管炎、普通型间质性肺炎等,呈急性经过者可见于过敏性肺炎、巨细胞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心衰等。
5、胸膜下线:为胸膜下0.5CM范围内长约5-10CM,与胸膜面弧形一致的细线形影像。其病理基础是支气管周围纤维化性病变及肺萎缩。此征可见于慢性支气管炎合并间质性病变、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皮病、石棉肺等。有专家学者分析此征在石棉肺和特发性间质纤维化的发生率分别为62%及21%。
6、支气管血管束异常:在肺弥漫性间质性病变中,支气管血管束增粗为支气管及肺血管周围病变所致,支气管血管周围结缔组织增生、纤维化、肉芽肿形成、病灶及其周围相邻肺泡炎是支气管血管束增粗的病理基础。可见于癌性淋巴管炎、结节病、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胶原病、嗜酸性肉芽肿及肺水肿等。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呈串珠状可见于结节病、癌性淋巴管炎。支气管血管束增粗边缘呈绒毛状还见于过敏性肺炎及嗜酸性肺炎。肺弥漫性间质性疾病中还可见支气管血管束变细,走行和分枝移位,此种征象见于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的晚期,是由于广泛肺间质纤维化,肺结构遭受破坏,肺支架支气管血管束受纤维化牵拉及肺泡萎缩,肺泡壁破坏与周围正常组织失去平衡张力所致。
7、小叶内线:小叶内间隔增厚,在小叶内可见细线状征象,称此为小叶内线,其病理基础为小叶内间隔增厚。小叶内线可与小叶间隔增厚并存,并从小叶中心血管边缘向外延伸与增厚小叶间隔相连。由于肺弥漫性间质性病变的各种影像重叠及肺固有结构破坏,较难准确鉴别小叶内线和小叶间隔增厚,常表现为不规则分布的、无规律的网状和线状影像。
8、肺气肿:肺弥漫性间质性病变纤维化期,在弥漫性间质纤维化病灶间可见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腔扩张,两横隔位置升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