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将糖尿病归于中医“消渴病”范畴,分为上、中、下三消,上消为肺热津伤,治以消渴方加减;中消为胃热炽盛,以白虎汤或玉女煎加减;下消分为肾阴亏虚和肾阴阳两虚,肾阴亏虚者,以六味地黄丸加减,肾阴阳两虚者,以金匮肾气丸加减。但用以上理论治疗现代医学上的糖尿病,往往难有佳效。究其原因,由于现代诊疗手段的进步,使糖尿病的发现大大提前,加之降糖西药的出现,尤其是胰岛素的应用,血糖升高引起的“三多”症状很快被控制,使糖尿病自然病程发生很大变化。导致传统三消理论无法有效指导糖尿病的临床治疗。
近年来,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仝小林教授等重新认识现代糖尿病,总结出了符合现代疾病特征的糖尿病中医诊治理论。我们应用该理论指导临床,取得了良好效果。其理论大致如下:
一:糖尿病根据胖瘦大致分为两类,即肥胖型和消瘦型,二者在病因病机,进展程度和治疗上有很大的区别。
1、肥胖型糖尿病(脾瘅)
肥胖型糖尿病,其特征是以肥胖为主,血糖升高的同时常伴有血脂异常、血压升高、血尿酸升高等多种代谢紊乱。《素问・奇病论》曰:“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病因长期过食肥甘厚味,醇酒炙梗又米俣7收吣澹收咧停改商⒃瞬患埃罩椭薪梗纬芍新鳞赵蚰居簦跋旄沃栊梗静皇柰粒灾履谌炔过食肥甘为使动因素, 脾瘅之瘅为热,瘅病之脏在脾,病机为热,乃消渴之前期。基本病机为中满内热,病理中心在胃肠。
2、消瘦型糖尿病(消瘅)
消瘦型糖尿病以消瘦为特征,古代称“消瘅”,《灵枢・五变》曰:“人之善病消瘅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发病多与遗传、体质、情志等因素有关。 禀赋薄弱,脾肾素亏,肝阴不足,若长期情志刺激,郁怒化火,则发消瘅。 基本病机为脾虚胃热,病理中心在脾肾。
二:糖尿病自然演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郁、热、虚、损。
1、郁证阶段:代表糖尿病早期,多数肥胖型糖尿病(脾瘅)患者,因过食和少动形成以食郁为特征的气、血、湿、火、痰、食六郁。过食则谷气壅滞于中焦,胃纳太过,脾运不及,土壅则木郁,肝气郁滞不行,加之少动,全身气机涩滞不畅,肝失疏泄,克脾犯胃,表现肥胖、过食、不耐疲劳。消瘦型糖尿病(消瘅)患者因脏腑柔弱,机体调节能力较差,表现消瘦、精神抑郁、易外感。
2、热证阶段:肥胖型糖尿病病机为中满内热,即在中满的基础上反生内热,表现一派火热之象,如痰热、湿热、胃热、肠热、肝热等,其中以肝胃郁热最常见,典型表现为口苦易怒、消谷善饥、便秘、大渴引饮等。
3、虚证阶段:疾病进一步发展,火热未除,脏腑功能持续亢进,耗散脏腑元气,则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功能活动推动无力,气血津液生成及代谢障碍,加之火热灼津,燥热伤阴,致气阴两伤,进而阴损及阳,阴阳两虚,同时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积聚内生。
4、损证阶段:糖尿病后期,诸虚渐重,或因虚极而脏腑受损,或因久病入络,络瘀脉损而成,主要在于络损和脉损,以此为基础致脏腑器官的损伤。
三:糖尿病治法
1、苦酸制甜:苦之对立为甜,甜为糖之味,甜之中和为酸,苦可调味,苦能泄热,苦可坚阴,酸能收敛,酸以生津等。总之,苦酸合用,具有清气敛阴,清火坚阴作用,用于糖尿病各阶段。
2、开郁清热:中满内热是肥胖型糖尿病的核心病机,故治疗重用苦寒以清内热,佐以辛开以消中满,临床针对肝胃郁热和胃肠实热,治疗予开郁清胃法和通腑泄热法。
3、调理肠胃:长期过食,脾胃纳运减弱,致肥甘厚味壅聚中焦,不化精微反生膏生浊,不归正化反聚湿生痰,膏浊痰湿壅聚脉中,血行不利致瘀;膏脂痰浊湿瘀进一步影响气机运行。中焦大气不转,全身气机紊乱,脾胃升降反作,临床可见呕吐、呃逆、便秘等。治疗调理胃肠,包括辛开苦降,消膏降浊,通腑活血。
4、补虚泻实:适用于糖尿病日久,火热耗气,痰热伤阴等因实致虚,注重补虚之治。包括清热补脾,清热益气,泻火养阴。
5、调补虚损:糖尿病日久,热盛耗伤,初则气津亏损,阴伤津亏,久则阴损及阳,甚则命门火不足,因此必须调补虚损,包括滋阴润燥,益气养阴,阴阳双补,温补少火等。
6、活血通络:肥胖型糖尿病早期即存在食郁为先导的血郁,血行不畅,络脉郁滞,日久络脉瘀阻,后期发展为络脉瘀闭及络脉损伤,同时累及脉络。包括辛香疏络,化瘀通络,破血通络,凉血通络,止血宁络,补虚通络等。
7、早期通络,全程通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