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2004~2006年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成形术125例,均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25例患者中,男性97例,女性28例,年龄15~81岁,平均34.6岁。按偏曲部位分类“C”型偏曲98例,
“S”型偏曲12例,鼻嵴或棘突15例;按症状分类以鼻塞为主66例,以头痛为主22例,以流脓涕为主13例,外伤11例,打鼾、憋气7例,反复鼻出血3例,耳闷1例,合并鼻窦炎鼻息肉66例,合并变应性鼻炎样症状11例。全部病例均经过详细的鼻内镜检查,鼻窦CT扫描,合并鼻窦炎鼻息肉者术前常规抗炎、激素治疗。
1.2手术方法。先切除方形软骨后上部分及部分偏曲的筛骨垂直板:再切除偏曲的犁骨和上颔骨鼻嵴。对于偏曲较重的方形软骨,可以在偏曲最明显处切除一条形软骨,进一步减
少鼻中隔张力。对一些局部棘突者在棘突前作切口,切除棘突,纠正偏曲。术后油纱条填塞鼻腔3天。
二、结果
125例患者术后鼻塞、头痛等症状消失,66例合并鼻窦炎鼻息肉的患者术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近期观察鼻痒、打喷嚏等变应性鼻炎样症状基本消失。最长1例有变应性鼻炎样
症状患者术后随访3年,未见复发。所有病例未发现鼻中隔穿孔,3例以鼻出血为主要症状的鼻中隔偏曲术后随访1年以上未再见出血。7例以打鼾、憋气为主的患者,行鼻中隔成形术及相关鼻腔手术,未行鼻部手术以外的处理,术后症状明显缓解。
三、讨论
对125例患者研究发现“C”型偏曲占78.4%,最常见的偏曲部位位于方形软骨的后上方与筛骨垂直板接合处及方形软骨下端与犁骨、上颔骨鼻嵴处,手术时沿方形软骨分离黏膜至方形软骨和筛骨垂直板交界处,断开软骨与筛骨垂直板处时见软骨与筛骨垂直板交错,说明该处有张力,咬除部分骨质,张力即可解除,咬骨时应少量多次,忌扭转大块骨组织,以免切除过多的骨性鼻中隔,最大限度保留鼻中隔的支架;方形软骨与犁骨和上颌骨鼻嵴交界处也常交错成嵴状突起,此处黏膜较薄且张力大,分离时极易发生黏膜撕裂,术中在作前端弧形切口时,我们体会从鼻腔顶一直切到鼻底部。
从鼻底向上分离与前端切口会合,这样分离嵴突处黏膜时能有效的防止该处黏膜撕裂,从而保持一侧黏膜的完整性,术中在充分剥离鼻中隔及鼻底黏膜的基础上,切除部分方形软骨及偏曲的犁骨和上颔骨鼻嵴,保留方形软骨呈斜“U”形软骨瓣,鼻中隔张力可以完全解除,偏曲的鼻中隔得到矫正。有2例高位鼻中隔偏曲患者手术中因担心去除高位筛骨垂直板致鼻梁塌陷,术中仅切除方形软骨后上部分及小块高位筛骨,解除了该部位张力,复位中隔高位仍偏曲,术后1年复查发现鼻中隔高位偏曲消失,是否是在鼻中隔张力解除后,骨对应力的反应具有自动反馈特性的作用下,使鼻中隔再塑形,值进一步研究。
本组研究发现:
①能使鼻中隔偏曲得到满意的矫正,解除患者的鼻堵、鼻源性头痛PJI
②有利于鼻窦炎鼻息肉的有效治疗;
③有效减轻患者的过敏症状p1;
④有效治疗鼻出血。本组外伤患者11人,检查外鼻塌陷畸形,鼻中隔脱位偏曲,软
骨突入鼻腔,黏膜撕裂,鼻堵。CT检查见鼻骨及鼻中隔粉碎性骨折。手术中发现鼻骨上下浮动,若不行鼻中隔成形术,去除鼻中隔对鼻骨的张力,在去除鼻腔填塞的纱条后,鼻骨在鼻中隔张力作用下移位,从而使外鼻畸形,鼻骨复位失败,也不能解除鼻堵等症状,因此对此类患者,应同期行鼻中隔成形术,才能获得满意效果。
相关文章